吉林省长春市部分学校2025年中考联合模拟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4题,约10900字。
吉林省长春市部分学校2025年中考联合模拟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注重“材美”“工巧”“器雅”,古人对于器物的形状、质地、色彩的追求可谓孜孜不倦。一件器物,可以拙( )朴到浑然天成、不露声色,也可以繁复、精美到无以复加。“过去的生活,一切都很慢”【甲】,因此无论是天潢贵胄【乙】,还是黎民百姓,家里或许都会有几件称心如意的工艺品,点缀他们的“慢生活”。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温度的传统工艺家具与器物,除了留存在一些宫殿、宅第【丙】、民居中,还在热衷传统工艺设计的美术家手中不断传承。家具、器物、雅玩里不仅仅蕴藏着中国传统工艺源远流长且不断革新的丰富技法【丁】;______折射出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qián( )诚态度。
1. 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拙( )朴 (2)qián( )诚
2. 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 文中画浪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
A. 孜孜不倦 B. 不露声色 C. 或许 D. 留存
4. 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使句子构成递进关系,正确的是( )
A. 都 B. 而且 C. 还 D. 却
5. 古诗文默写
“变”是宇宙的永恒法则,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哲思。古诗文中有顺应规律,蓄力生长的自然之变,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1)_______,_______。”以昼夜交替、新旧时序之变,暗含新旧更迭的必然性;陆游《游山西村》中的“(2)_______,_______。”以风景转移、心绪感触之变,描绘困境与转机的辩证关系。有直面挑战,淬炼心志的人生之变,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3)_________。”的豪迈之笔,表现人生起伏之变中的不屈风骨。有以史为鉴,开拓格局的历史之变,如杜牧《赤壁》中“(4)_______,_______。”以假设之笔探讨历史的偶然性,表现朝代兴衰之变,寄托对现实的反思。
二、阅读(45分)
(一)(7分)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