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事件的波澜
- 资源简介:
约6340字。
写出事件的波澜
写作指津
事件叙述有波澜就是要求作文要有起伏、有曲折和变化。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的曲折变化一方面是由生活在本身决定的。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的经历和事件的经过都不是单一平淡、直线发展的,而是错综复杂,充满矛盾和对立的。文章要再现生活,就应根据实际情况,写得迂回曲折、富于变化,才能更好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使文章内容丰富。另一方面也是引人入胜的需要。平铺直叙、一览无余的文章难免单调、乏味,人们更爱欣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文章有张有弛、有动有静、跌宕起伏、波澜曲折才会引起阅读兴趣。永远的紧张会把人疲劳死,永远的松弛也会使人生闷。然而有些生活底子很厚的人为什么写出来的东西仍然一平如水呢?原因就在于他用笔均匀,没有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如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利用记叙顺序、详写略写交错运用以及巧设悬念、欲扬先抑等。
一、巧设悬念
所谓“悬念”,是引起读者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种表现手法。设置悬念,就是暂时不把情节发展的“底”让读者知道,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从而吸引读者往下看。
巧设悬念,可以使文章兴波澜,生变化。铺陈得当,释悬精妙,会产生一种虽峰回路转,却终于恍然大悟或释然长叹的感觉。在写作中常犯的毛病是由于匆忙揭开谜底而弄巧成拙,起不到设悬的效果,而且大部分学生运用的只限于倒叙设悬,行文套路相似,如出一辙。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原来,这里有一个“巧设悬念”的“巧”字要引起大家的注意。所谓“巧”,首先是叙写的结果要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即合乎情理;其次,“巧”体现在叙写的内容要与悬念紧密相关,要能丝丝入扣,不枝不蔓;再次,是叙写的过程中,要把与悬念有关的内容写充实,然后才接触悬念点,即运用蓄势;还有就是叙写的过程中,要把与悬念有关的内容写充实,然后才接触悬念点,即运用蓄势,最好能使结局突转,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此外,设悬方式要多样,行文结构,物件,情境,声、色等都可以设悬。
二、一波三折
南宋词人姜夔在说到写文章时曾有这样的话:“波澜开合,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此话极其形象地说明了文章要曲折多姿。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发现项链是假的——前一矛盾的解决预示新的冲突,直至最后发展到高潮。开头写主人公玛蒂尔德由于对奢华的追求而想借项链,这是一波;借到项链后陶醉于“幸福的云雾里”,又是一波;丢失项链,再一波;赔项链,还债务,最后发现项链是假的,行文波澜起伏,不断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先抑后扬
先抑后扬就是为了肯定某人或某事,先用曲解的方法贬低和否定他(它)。这种抑扬的情况,大多反映出人们认识的过程。一开始不了解,或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