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学设计12
- 资源简介:
约2910字。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38中 赵健
一、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中心
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4、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深入体会“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2、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诗歌《泊船瓜洲》导入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词中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中的“绿”曾经换过“过”、“到 ”
“入”“满”等字,最后才确定用“绿”,为什么“绿”字在这里用得好?
二、检查预习
1、咬文嚼字在成语词典中的本意: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形容过分推敲字句;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朱光潜在这里说的“咬文嚼字”和刚才字典上的“咬文嚼字”有何不同?能不能找出本文作者观点?
明确:这里“咬文嚼字”指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为文应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达到艺术之美。不能懒惰,不能粗心,不能受迷惑,不能轻易满足。
作者观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三、内容梳理
1、为了说明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作用,作者在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请同学们归纳总结。
明确: 1、郭沫若改字。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韩愈改诗“推” 与“敲”。
4、直指义和联想义,苏轼与《惠山烹小龙团》。
5、关于联想义的弊端,“柳腰桃面”等套板反应。
2、具体分析文中作者举的前三个例子。
(1)找出“ 你这”和“你是”句式的句子,并思考这两种句式在语气上和思想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你是什么”或是单纯的叙述语,或表假定语气,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感情强烈,增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