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江苏版一轮精致讲义新选习题:附加题部分(3份打包)
- 资源简介:
附加题部分
附加题 第一部分.doc
附加题 第二部分.doc
附加题 第三部分.doc
第一部分 文言文阅读
一、(2017•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题目。(10分)
宋政和间官局编书,诸臣之文,独《临川集》得预其列。靖康之祸,官书散失。私集竟无完善之本,弗如欧集、曾集、老苏大苏集之盛行于时也。公绝类之英,间气所生。同时文人,虽或意见素异,尚且推崇公文,口许心服,每极其至。而 后 来 卑 陋 之 士 不 满 其 相 业 因 并 废 其 文 此 公 生 平 所 谓 流 俗 胡 于 公 死 后 而 犹 然 也?
(节选自吴澄《〈临川王文公集〉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答案 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
2.文中的老苏、大苏是指 、 。(2分)
答案 苏洵 苏轼
3.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临川集》在不同时期的命运。(4分)
答:
答案 政和间,列于官书;靖康后,不再盛行。
【参考译文】
宋代政和年间,官府编撰书稿,各位大臣的文章,只有《临川集》能够入选其中。靖康之祸发生后,官府编撰的书籍分散失落。个人所收藏的《临川集》竟然没有完善的本子,不如欧阳修的文集、曾巩的文集、苏洵苏轼的文集在当时流行。王公超过众人的才华,是他闲适超然的性情所致。同时期的文人,虽然见解主张一向不同,尚且都推崇王公的文章,口上称赞心中佩服,常常达到极点。可是后来平庸浅陋的人,因为对他担任宰相的功绩不满意,于是连王公的文章一块鄙弃,这就是王公生前所说的流俗吧,为什么在王公死后仍然是这样呢?
二、(2016•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题目。(10分)
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陈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况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 欲 以 末 学 陋 识 操 觚 窜 定 其 间 虽 复 穷 老 尽 气 刿 目 心 亦 何 所 发 明?聊辑见闻,以备遗忘耳!
(节选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序》)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文段大意,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关系断句。句中的一些标志性词语“虽”“亦
……
第二部分 名著名篇阅读
一、(2017•江苏卷)名著阅读题(15分)
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三国演义》中,曹操青梅煮酒,品评天下人物,认为当世只有自己和刘备可称英雄,刘备听后大喜,于是有了夺取天下的雄心。
B.《边城》里,第一个端午,翠翠在河边等爷爷,突然一阵害怕:“假若爷爷死了?”后来,爷爷在雷雨的夜里死去。死亡的阴影让小说笼上一层淡淡的忧伤。
C.《子夜》前三章用吴老太爷之死把军、政、工、商、学等各界人物聚拢到一处,为小说全景式反映中国社会面貌、剖析中国社会性质奠定了基础。
D.《哈姆莱特》中,克劳狄斯送哈姆莱特赴英国,实际是要借刀杀人,后来哈姆莱特识破了克劳狄斯的奸计,撕毁了给英王的国书,才得以脱险。
E.《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捕鱼时体会到大马林鱼仿佛也是他的朋友和兄弟,不过为了渔夫的尊严必须杀死它。这一矛盾具有扣人心弦的张力。
解析 A项,“刘备听后大喜……雄心”错。刘备想让曹操认为自己胸无大志,听到他说自己是英雄时,惊得将匙箸掉在地上,然后以惧雷掩饰。D项,“撕毁了……脱险”错。应是哈姆莱特察觉阴谋,半路上调换了密信,反叫英王杀掉两个密使,之后遇见海盗,跳上海盗船,脱险回来。
答案 AD
2.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黛玉对宝钗说:“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请说明黛玉对宝钗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
答:
(2)《阿Q正传》中,未庄谣传革命党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祝福》里,鲁四老爷一见“我”就大骂其新党,但“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这两个细节共同传达出鲁迅什么样的观点?(4分)
答:
答案 (1)黛玉在行酒令时“失于检点”,宝钗私下提醒;宝钗教导黛玉要做女性“分内的事”“看杂书不好”;宝钗关心黛玉的身体健康。
(2)民众愚昧、落伍,无法理解新思潮及其运动的意义;新思潮及其运动脆弱,不彻底,无力走入民众的世界。
二、(2016•江苏卷)名著阅读题(15分)
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三国演义》通过“温酒斩华雄”“挂印封金”“单骑救主”“义释曹操”“水淹七军”等情节,塑造了忠心耿耿、智勇双全、有情有义的关羽形象。
B.《子夜》里,吴少奶奶与雷参谋的感情信物是一本破旧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一朵枯萎的白玫瑰,这本书和这朵花曾经见证过浪漫、自由的“密司林佩瑶时代”。
……
第三部分 文本材料归纳分析鉴赏
一、(2017•江苏卷)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材料,完成题目。
语言不够“纯净”,据说是新诗的通病。然而将不同的因素冶于一炉,而使之产生浑然一体的美感效果,是诗歌艺术的可贵之处。我们并不认为诗和说话居于平等的地位。诗是经验的艺术化的表现,不是日常会话的达意。其次,文言在日常生活上虽已僵硬难用,但在艺术品中,经诗人的巧妙安排,却能“起死回生”,加强美感。反之,如果欠缺艺术的生命,则尽管一首新诗通篇不用一典,不掉一文,那种“纯净”也只是“一贫如洗”的代名词罢了。说坦白些,在文学的国度中,新诗人们是带点贵族气质的。我们宁愿自己的作品成为滞销的奢侈品,也不愿它成为畅销的牙膏,人人皆可入口,而转瞬又必吐出的牙膏。
一旦超越了起码的“纯净”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文言宜于表现庄重、优雅、含蓄而曲折的情操,而白话则明快、直率、富现实感。许多意境,白话表现起来总嫌太直接、太噜苏,改用文言则可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艺术当然也追求和谐,但那应该是成品的,不是原料的和谐。愈能使不同的因素化合成和谐的整体,愈能以不类为类,愈能显示作者艺术的精湛。愿“纯净主义”的信徒们多想一想。
(节选自余光中《谈新诗的语言》,有删改)
1.请分别解释文中“滞销的奢侈品”与“畅销的牙膏”的含意。(6分)
答:
答案 滞销的奢侈品:不被大多数人欣赏却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畅销的牙膏:一时很受欢迎但艺术价值很低的作品。
2.依据材料,概括“纯净主义”的信条。(3分)
答:
答案 在新诗写作中,只应使用纯净的白话,而不应掺杂文言。
3.作者反对“纯净主义”的理由有哪些?(6分)
答:
答案 诗不是日常会话的达意;文言使用得好,可以增强美感;文言与白话各有优势;艺术的精湛贵在调和不同的语言因素。
二、(2016•江苏卷)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材料,完成题目。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
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