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石景山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4月统一测试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800字。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4月统一测试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10页,共五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请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传记文学古已有之,最初属于史学家的领域,有“史传文学”之称。中国古代传记文学,一般认为始于汉代司马迁《史记》中的纪传体篇章。20世纪30年代,我国传记文学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在此,梁启超、胡适功勋卓著。前者推动传记文学的现代转型,重视塑造民族性格,后者倡导传记文学的创作,“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革命英雄传记、革命回忆录得到了蓬勃发展,作品讴歌工农兵英雄模范人物,反映了新中国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给人以震撼与激励。“文革”十年,传记文学发展缓慢,但仍有作家坚持写作,一些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后来传记主题的开掘。
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行进脚步,传记文学创作也开启新进程。社会思想解放,文化趋向多元,传记作家发扬现代传记文学的优秀传统,记录真实的生活,表现中国社会发展中典型人物个性的丰富与复杂,创作数量大增。据统计,1949年至1983年国内出版各类人物传记图书共计3400多部,而1984年至1990年则出版了3700多部。1990年,我国进入转轨换型的市场经济社会,传记文学创作热点不断,呈现出千帆竞发的多样化艺术格局。可以说,任何一种类型的传主都有作家写,一个作家写多部传记,一个传主拥有多部传记的现象屡见不鲜。传记文学在题材内容开掘的广度与深度、艺术手法表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远远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以及更早的现代传记文学30年。同时,中国传记文学研究会等学术组织成立,促进传记文学研究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研究人才辈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成果丰硕喜人。
当代传记作家创作热情高涨,记录改革开放的步履,讴歌体现时代精神的杰出代表人物。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为时代立传、为国家立传、为人民立传,真实生动地讲述了中国故事。
(取材于全展、李炳银等人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我国传记文学发展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传记文学始于司马迁的《史记》,最初有“史传文学”之称。
B.我国传记文学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得力于梁启超、胡适。
C.新中国成立后,革命英雄传记、革命回忆录得到了蓬勃发展。
D.改革开放后,传记文学开始记录社会发展中人物的真实生活。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改革开放后传记作品发展特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品数量大 B.艺术手法新
C.作品类型多 D.研究发展快
材料二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著作,开拓了我国古代以人物为中心的历朝“正史”的先河;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著作,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史记》的高度艺术成就不仅彪炳于传记文学,而且给后代的小说、戏剧以无与伦比的影响。
司马迁具有远大抱负和独立的人格,他写作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三者,特别是最后一句显示出他强大的主体意识,这是《史记》取得成功的基础。司马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寓笔下,使传主成为一个个生动的人物。但自唐代开始,“史传”从《史记》那样的私家著述改为官方主持的集体编撰,编写者必须严格服从官方制定的指导思想,个人的思想感情不能介入。在这样的写作程序中,编写者的主体意识被禁锢,失去了创造力。
传记并非对传主纯客观的记录,传记家的主体意识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