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一得

作者:佚名  时间:2008/3/7 20:57:3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掌握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别,是开启古代汉语宝库的钥匙。如果去读一部正规的“古代汉语”著作,不仅要化很多时间,而且比较枯燥,然而《冯谖客孟尝君》,不仅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而且是一“本”既生动又全面的“古代汉语知识入门”。在《冯谖客孟尝君》中,几乎密集了古代汉语的全部特点。 
  一、 字——古人允许写别字 
  许慎的《说文解字》(公元一百年写成)以前,我国因为没有一部字书来规范汉字,所以,先秦著作中,允许写别字,这就是古代的通用字。古代通用字包括三类:音近,形、义异的通假(借)字;部分形同,意义异的古、今字;音、义同而形异的异体字。 
  如:1、属通嘱:嘱托;2、责通债;3、懧通懦:懦弱;4、反通返:回;5、陈通阵:后列;6、说通悦:愉快;7、介通芥:小草。 
  二、词 
  (一)古今词义变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习惯的不断改变,认识的不断深入,有些词的意义扩大了,有些缩小了,有些贬、褒颠倒了。 
  如:1、过:拜访;2、出记:出通告;3、习计会:熟悉会计;4、谢:道歉;5、亲:父母;6、书:信。 
  (二)词性活用 
  古代文字比现代汉字少(现在有6万个汉字,常用的只有三千七百个),《说文解字》中收集的只有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字,用这么少的字怎么去表达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的概念?办法之一,就是词性活用——使一个字(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多种用途。 
  1、名词作动词用: 
  ① 衣冠而见: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去见孟尝君。 
  ② 市义:买仁义。 
  ③ 食以草具:给孟尝君粗劣的东西吃。(食:给食吃) 
  2、名词作量词用:  
  文车二驷(四马拉的车辆®辆);二辆绘有文采的车。 
  3、▲天下不多(形®动:称赞)管仲之贤: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 
  4、虚词作实词用: 
  ① 结构助词“之”作动词用:之薛地:到薛地。 
  ② 结构助词“之”作代词用:见之:见他。 
  三、句 
  (一) 判断句(名词谓语句)的表示法。 
  现代汉语中,名词谓语句表示方法很简单,只须用联系动词(判断词)“是”连接主语、谓语两部分,也可以不用“是”,由主语、谓语两部分直接连接。如,“今天是星期日。”、“今天星期日。”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谓语句的主语、谓语两部分,一般不用联系动词“是”连接,而是用“为”、“乃”或者用“……者……也……”格式连接。因为在文言文中出现在谓语之前的“是”不是联系动词,而是指示代词,作“这”解释,复指上文,一般作名词谓语句的主语用。 
  如:1、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这就是我用来替你买义的方式啊。(乃:就是)】 
  2、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孟尝君做国相几十年,没有丝毫的祸患,这是冯谖的计策啊!】 
  (二) 被动句的表示方法 
  在现代汉语中被动句的表示方法是这样的:被动者前面加上一个“被”字。如果被动者是非生命的,这个“被”字可以省略;如果被动者有生命的,这个“被”字不可省略,否则有歧义。如,“碗(被我)打破了。” “他被人打了。” 
  在古代汉语中,被动句除了用“被”字表示,还可以用“于、受、见、为”等字以及“被……所”、“为……所”固定结构来表示。 
  如:“文倦于事,愦于忧,……” 
  【田文我被琐事搅得疲劳不堪,被忧虑搞得心烦意乱,……】 
  (三) 名词可以独立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不能独立作状语,而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独立作状语,但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在名词状语前要加上一个介词,构成一个介词结构才讲得通。 
  如:1、西游于梁。 
  【向西到梁国去游说。】 
  2、贾利之。 
  【以商人的手段向百姓牟利。】 
  (四)  特殊的动宾关系 
  在现代汉语中,动词谓语和宾语的关系是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在古代汉语中,由于词性活用的结果,名词、形容词、数量词、不及物动词,甚至虚词,有时都可以作及物动词用,后面可以带上宾语,因此,动词和宾语之间,除了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还有处置关系。所谓处置关系,即译成现代汉语时,在宾语前要加上一个处置词:“使、以、为”等,然后再把宾语提到谓语前面,这就是使动句式、以(意)动句式、为动句式。 
  1、 使动句 
  如:虚上位=使上位虚:使相位空出来。 
  2、 以动句 
  1) 孟尝君客我=孟尝君以我为客[孟尝君把我当客人] 
  2) 孟尝君怪之=孟尝君以之为怪[孟尝君对他感到奇怪] 
  3) 孟尝君怪其疾=孟尝君以其疾为怪[孟尝君对他回来得这么快觉得奇怪] 
  4) 贱之=以之为贱[以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 
  5) 子其民=以其民为子[把百姓当作自己的子女] 
  3、 为动句 
  如:冯谖客孟尝君=冯谖为孟尝君客[冯谖为孟尝君做门客] 
  (五) 变序句 
  1、 句子成分后置 
  1)定语(特别是数量词作定语) 
  如:①黄金千金②服剑一③车五十辆④金五百斤 
  2)状语 
  如:收责于薛地[到薛地收债] 
  2、 句子成分前置 
  1)宾语 
  在现代汉语中,用“把”字可以把宾语提到谓语前面。如,“我喝茶。”可以说成“我把茶喝了。” 
  在古代汉语中,在三种情况下,宾语可以提到谓语前面。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如▲“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冉求!难道不该责备你吗?];2)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如▲“莫己若”《庄子•秋水》[没有人比得上自己];3)借“之”或“是”指示代词把宾语提前,如,▲“岂管仲之谓乎?”《史记•管晏列传》[或许说的就是管仲吧?] 
  如:1)以何市而反?[用讨还的借款买什么东西回来?] 
  2)客何好[客人爱好什么?] 
  2)谓语 
  ▲“详哉,其言之也。”[那些著作中讲的内容多么详细啊!] 
  (六) 省略句 
  古今汉语中的句子成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都可以省略,不同的是,古汉语比现代汉语省略的成分更广更多。 
  1、 省主语 
  如:“(冯谖)倚柱弹其剑。”  
  2、 省谓语 
  如:“遣使者黄金千斤” 
  [派遣使者带了一千斤黄金] 
  3、省宾语(介宾、动宾) 
  如:1)“左右以(之)告(之)。” 
  [孟尝君身边的人把这件事报告孟尝君] 
  4、省定语 
  如:“愿寄食(孟尝君的)门下” 
  [希望在孟尝君家里做门客] 
  注:例句左侧有“▲”符号的是本文之外的补充例句。 
  二、《冯谖客孟尝君》文白对照 
  注:1、原文中有三十四处文字下面划上线,这是古代汉语特点之所在,请大家 
  仔细推敲。 
  2、划线下有着重号(•)的是通假字。 
  3、原文及注解参照学历版《大学语文》。 
  三、结构、写作特点简析 
  《冯谖客孟尝君》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记人记叙文。全文共有九个自然段(形式段),除开头、结尾外,主体部分由“冯谖‘三唱’探才”和“冯谖‘三窟’露才”两部分组成。采用欲扬先抑法,通过“三唱”突显冯谖的“贪”心(抑),通过“三窟”突显冯谖超众的才智(扬)。正面写冯谖具有藏才不露、远谋卓识的才能,侧面写孟尝君虽无政治远见,但能宽人责己,礼贤下士,也不失君子风范。 
  该文结构工整,在“三唱”、“三窟”的反复中,逐层发展,高潮迭起,出人意外,引人入胜。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梅村 于11-13 22:36发表评论: 第1楼
  • 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