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个支点,点燃写作的激情

作者:山东庆云第一中学 张秀兰  时间:2008/12/8 11:30:0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我渴望,唤醒和点燃之花会处处开在我教学艺术的天地里。
  我发现,语文教学只有唤醒才能发现,只有点燃才能创新。
  我尝试,唤醒学生发现的情趣,点燃学生创新的激情。
  一、 让学生体会到写作文的成功感
  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作文存在一种畏难情绪,而高中的教学任务重,对学生的写作重视不够,有的仅仅是在考试时,没办法才写一篇作文,质量都不高。
  那么,激发学生兴趣,让大多数学生体会到写作文的“成功感”是做老师首要考虑的问题。其实,通过反复的修改成就一篇篇成功的文章,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感”。
  很多学生的作文是按以下程序运行的:个人草就(或急就或抄袭)——老师批改——被否定或忽略——锁入箱底。写作前未经深入构思,发下后未经消化吸收,在整个作文过程中不曾付出实质的努力,妄谈收获,实在可笑!
  其实在这里有个很有效的方法——修改。修改有几个层次:
  1、自己修改。通过参考老师的评语,在布局谋篇方面做一些调整,词句方面做一些润色加工,一般学生都是能做到的。
  2、同学之间互相修改。
  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带着挑剔的眼光互相挑毛病,带着欣赏的眼光互相肯定,带着责任感互相帮忙,都是大大有益的(四)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人
  开放的作文评改方式,我们在习作评改教学实践中,将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使全体学生参与评价别人、评价自己和被别人评价的活动。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如,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全班同学或组内同学听,请同学打分或评级,并谈谈为什么得分又为什么扣分。让学生人人办了自己的文学小报,把自己的作文发在上面,在班内展览交流。这样,学生通过自我诊断、共赏互评,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使写作能力不断进步。
  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因此,我们要重视交流欣赏在习作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情感产生碰撞,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比如,小组合作互改作文,把你认为好的句子画出来。在互改的作文中,我看到过这样的评语:“你写得太好了,我真羡慕你!”“你写得真棒!”“你写得不错,继续努力,你一定会成功的。”虽然学生们的评语是稚嫩的,但足可以让同学身心愉悦了,因为有了同学“欣赏”他的作品了。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墙报、专刊展览等多种方法将好的作品展览出去,让学生体会习作的成功感和快乐感。
  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兴趣行之有效的措施。将优秀佳作推荐到校级或市级刊物上发表,并在课堂上和家长会上为他们叫好,造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大大提高了他们创作的积极性。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是不可逆转的教育改革潮流,教师应充分地相信学生无限的潜能,尊重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用自己的心体味人生。只有这样,学生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学习的愉快感和自豪感,并享受探求知识的快乐,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越学越要学。做法。
  3、文章不厌百回改,通过“修改——重写——再修改——再重写”这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最终完成一篇满意的作文,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是未曾体验过的。这个过程能够带给学生的收获只有亲自体验过才会了解,不仅仅是写作方法的丰富,写作能力的提升,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获得极大的“成功感“,比较前两者,这一点尤为可贵!
  我在自己所教的班级实践过多年,我的体会是:
  1、学生修改一篇文章多遍比写多篇文章收获要大得多,写作水平提高要快得多。
  2、获得了写作文的“成功感”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进而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巨大动力。
  二、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写作的动力。教师要逐步改变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作。
  (一)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赏识教育和成功教育。赏识自己的学生,赏识他们的文章,并且激励他们成功。
  自信心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自信心多半来自于鼓励。过多的训斥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写作兴趣。爱迪生说过:“有许多天资很好,很有希望的人,只因为得不到有利的鼓励。竟然失败下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欢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充分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鼓励。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要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更需要鼓励,课堂上可以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课外活动,如故事会、诗歌朗诵比赛、辩论赛、办手抄报、排演小品、课本剧、演讲赛、答记者问、即席采访、歌曲评介、情景对话等等。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很受学生欢迎。我们还组织学生文学社,并创办文学社报,为学生发表习作提供一个园地。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学生作文在县市各级征文比赛中多次获奖。
  三、以阅读促写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写作是抒发,是表达。抱怨写作没材料的人,很大程度上是书读得少。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个“读”需要一定量的积累,长期地、持之以恒地,这样定能收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们要抓好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由、主动、独立地阅读自己喜欢的、自己选择的文学作品,而非被动地、被迫地、完成任务似的阅读。由于这样的阅读出于自主自愿,阅读过程便成为充满活力的生命过程。
  (一)抓好课外阅读。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课堂上是破不了万卷书的,唯有在课堂外才有可能去读成千上万卷的书,才有可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只有多读,才能善写。要治愈语文的致命伤“贫乏症”,最好的药方就是走进课外阅读。
  每个学生在阅读某个作品之后,都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因此,教师要激励学生主动表达,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并让学生体验到自由表达所带来的快感。在写作教学中,更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要多给学生自由写作的机会。
  抓好课外阅读,我进行了尝试和摸索,概括为“四个一”:喜爱一本杂志;欣赏一个作家;辑录一本《作品精选》;推荐一篇好文章。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使之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完成了阅读积累,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语感能力。
  要坚持长期性。课外阅读主要利用课余时间,是一点一滴积累所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口吃不成胖子。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习期间的边角料时间或休息日来阅读。荀子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就是胜利。阅读的读物和方式要多样化,切忌单一,任学生自由选择,不求一致。
  (二)教会学生阅读时做好摘录,写好随感。
  许多学生课外阅读并不少,但读完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这与他们阅读时动口、动眼不动手、不做摘录有很大关系。因此,要求学生阅读时要做好读书笔记,包括圈画、摘抄、评注、仿写、加标题、写段意等。借此来控制阅读的注意力,弄清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而且懂得分析文章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
  (三)注意精读﹑泛读要紧密结合。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应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量。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量,学生才能建立起语感,才能使阅读上一个台阶。目前,单靠课本提供的阅读材料,是远远不足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要给学生的阅读任务做定时定量的要求,以每日两篇文章为底线。在要求学生定时定量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注意阅读的质量。对于特别精彩的文章,还可以要求学生背诵。
  四、循序渐进,形成作文的序列化
  鼓励学生勤于写作。高中三年,高一写人、记事、绘景,先感性;高二议论、说理,后理性;高三融会贯通,综合创造。具体到每一学期,每一次作文训练,也要各有侧重:高一第一学期侧重书写卷面,高二侧重思路和结构,高三侧重审题和语言。要鼓励学生勤于实践,古谚曰:“读十篇不如做一篇。”叶圣陶也说:“什么事情都一样,要求熟练,惟有常常去做,规规矩矩去做,要把写作的手腕训练到熟练,必须常常去写,规规矩矩去写。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