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学语文的四个环节
作者:郑六春 时间:2009/4/3 17:22:2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一:智得须在趣味深。
法国一位作家说:“兴趣,是灵魂的文学式良心。”自我走上教师的岗位时,就有许多学生悄悄找到我,想从我这里寻找到灵丹妙药。当问及如何学好这个问题,我一阵晕眩,随后答得也含糊其词。但现在细细琢磨,还有深究的道理。其实任何人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都首当其冲地必须保持高度的热情和喜爱,才能使事成事。正如《论语•雍也》中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因此对语文必须从头到脚爱得狂热,使深入骨髓的兴趣博得语文一笑。
如何让自己在语文面前产生欲生欲死的兴趣呢?对此给出几个方案,任君参考斟酌。
首先是要有爱的“人”。此“人”非同寻常,包括的内容宽泛。或多情缠绵的诗人,或博学多才的作家,或谈谐睿智的评论家,或感同身受的文学者。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得先从他们那里寻到自我偶像,做到爱乌及乌,爱他的人也更要爱他的文学作品,进而对整个文学产生“痴”的迷恋。
其次:建立文字趣味连锁反映链。可一首缠绵悱恻的离愁别恨诗;可一部情深意重的小说;可一篇意犹未尽引来无限遐思的散文。只要是能让自己产生文学喜爱之情的不管是一首一段一句一词,都可以把他作为心中学习语文的快乐源泉。
其三:主动寻宝,强化提高意识。一人的兴趣有无往往会受周围气氛或结构层影响,因此作为学生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寻找文学生活的亮点,饱读诗书方能让自己觉得浅薄粗俗,同时一定要清醒人识到高层次的文学空间和气氛能为自己觅到更好的精神食粮,熏陶自我情操,变得气质动人,活得精彩非凡,并从中真正体会到文学给自己以后发展带来的实惠,如:文学诊治了孤独的我,让内心一天天丰富,使精神家园在越来越物质化的世界能超越意识满足而变得厚重而充实。
二:学如积薪,方知后来者居上。
老子曰:“合抱之术,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继而有了荀子《劝学》中的: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这就意味着勤于积累才能日后有所成,特别是语文学习不仅着眼于课文中字词句,更多精彩汇集在课外阅读。但在积累的过程中须注意的几个方面。
其一:积累的前提是阅读。
这一句告诉我们学好语文须在平时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才能以此为平台做到日有所积,月有所获。比如:宋朝大文学家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阅读能教我们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的觉醒,而且阅读深浅能左右一个人的心灵深浅。如清代文人张潮:“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可见人情练达从阅读中能得以窥见。因此我在这里提供三条可行的读书规则:一是不读问世不到一年的书;二是不读没有名气的书;三是不读自己不喜欢的书。记住你读一本书时,提高了思想境界,激发出你崇高而进取的感情时,这就是一本用心写成的值得细嚼慢咽的好书。
其二:积累能养成良好的品性。
罗曼•罗兰曾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人们是在读书发现自己,联想自己,检查自己,提升自己。“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翻译的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书中叙述“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夏丐尊先生说他自己读了这本书好像丑女见了美人,自己难堪起来,不觉惭愧地流下了眼泪。书中内容虽与现实有一定差距,但其中所提倡的“爱”的教育在当今十分实用,人人都需要全境式的爱弥补自己全面发展的营养不良。德国哲学家尼采:“读书就如散步在别人的知识与灵魂中。”若要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就要好读书,读好书,读经典,读名著,并从中慧眼挑出至人、至性、至情的文言句辞。这样一来就可以使自己“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有着“一粒飞沙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以小见大的深刻。
经过自己有选择的阅读积累“腹有诗书气自体”,因为在这个喧嚣的世界,能潜心阅读,跋山涉水的马拉松式积累是一种品格。所以我们要抓住人生中的黄金阅读期,大量的阅读,筛选精言妙句为我所用,使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知识面,感知力,求知欲,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的提升以及处理和应对问题的方式等方面表现出超尘脱俗、与众不同的品格和品性优势,终身受益,死而无悔。
其三:积累的基本内容和配备。
回望青春,徘徊在书林文海之中总能为书,废寝忘食,通宵达旦,热血沸腾,泪流满面过,都可能体验过欲罢不休的读书人生。冰心曾说,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花有色有香有味,人也应有人有情有趣。这样一来才能把书的内容变得梦幻多彩,无所不在。以一个望眼欲穿的流浪汉,以一个马不停蹄的四海为家的侠士,把肚子装满稀奇古怪的风土人情和情满天下美丽诱人的风光。让精彩填补人生,达到积累内容的五彩缤纷,变得志强根深。这些都动情地告诉我们:积累须杂儒、道、佛等多家的精髓,能把有限的积累变得无限的延伸。
俗语说:“文有体,草有纲。”作为一个已下定决心要学好语文的人得备好“二本一集”,具体地说,“二本”即摘录本(专搜集名言妙句,达到精益求精)、基础知识归纳本(指课文里的语音、汉字、词汇、句子、标点符号、修辞、文言实词、虚词、句式以及古代文化常识)。“一集”指错题集(把平时试卷、作业、练习的错题收集起来,展现“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无穷魅力)。在《班主任》刊物上有一篇文章就讲了,某中学高三年级一班出了五个清华学子,找其原因正是此五位学生善于归纳整理平时的失误点,形成一本集子用来提高意识和纠正思维偏向。正如唐代诗仙李白那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感觉。除此之外要分门别类、用不同颜色的笔作笔记和活页笔记本,因为这样一来便于识记和保存,取舍之间自如。
三:千诵万记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缥缈梨花春意浓,感时春江花月夜;良辰美景醉啸歌,岭南奇境芭蕉。能有此境须得记高一筹。作为语文的头号关键字“记”,则成了众多好文难行人的障碍,但得知道若只看不记,则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腹中空,风吹两边倒。好看不好吃,但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则也有其灵丹妙药。
首先,记忆是对过去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记忆就是人脑对所殊途同归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间记忆就是不经意的受目的所指引的记忆,毫无心理准备。短时记忆是针对此时的对象而接受的外界有意识的强化刺激。长时记忆则就是长时间,有目的有意识的把短时记忆进行保留,对于我们学习知识长时记忆是最为重要。根据记忆内容的简单和复杂程度可大致采取以下策略:⑴复述策略,即对要保留的信息进行多次重复背诵。如果要背诵一首古诗,必须多次重复才能达其目的。注意:要想复述达到提高记忆效率的目的,最好采用复述与结果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切戒只是单纯的重复。⑵精加工策略---指对要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作出推论和评价,或使之与其他已根深蒂固的观念和符号形成联想,以此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例如,一个中学生在记忆陈胜、吴广两人,领(谐音“零”)导900农民起义,“两人领900人”这个观念与“209”建立了联系,这个历史年代便牢牢记住了。这就是采取联想法,加深印象。⑶组织策略—---发现部分之间的层次关系或其他关系使之带上某种结构以达到有效保持的目的。其实质就是要在记忆中发现所记材料的其同特点或性质,而达到减轻记忆负担的目的。
如:①可采取边看边讲述材料,在阅读时做摘录、划线或圈出重点及进行其它符号注释。
②可采取释义,写概要、创造类别,用自己的话写出注释、解释、自问自答等具体技术。此策略要求重要一点就是记笔记和做笔记;具体一点可分为三步:第一步记下听讲中的信息;第二步是使记下的信息对你有意义,即理解它们。给你的建议是做听课笔记第一是留下笔记本每页右边的1/4或1/3;第二是记下听课内容;第三是在整理笔记时在笔记的留出部分加边注、评语等。这是笔记中的关键一环节。经过分析笔记有助于指引个人的主意,有助于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建立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今后复习回忆提供线索和节省时间。
③可采用课文结构提纲和画网络图的方法对材料进行组织。如:议论文写作结构图解。
其次是否符合规则记忆决定其效率的高低。
第一根据艾宾浩斯揭示的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采用对新知识及时复习;一般复习间隔依次是半天、一天、二天、四天。
第二根据分散学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学习的效果规律,采用分散学习与记忆。如:把文章分成若干段有间歇的背诵
第三根据先后两种相似材料易于相互干扰的规律,采用对先前的材料过度学习的方法。
第四根据人的生物钟的规律,要正确选择复习时间。在总的复习时间一定的条件下。挤出时间复习,多次复习的效果好于一次复习的效果。
第五根据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可采取回忆法,适时回忆可以加强记忆效果。根据研究显示重复的效果只有20%,回忆的效果达到80%。
其三多种记忆方法的推介。
① 多重编码组合,例如手、耳、嘴并用,效果明显。
②关键字法。即把要记忆的信息和另外与其有关的信息联系起来。当然要联系的东西必须是熟悉的。力图将“铅笔”与“橡皮”联系起来记忆。
③ 逻辑法。即按照信息的逻辑关系记忆。逻辑关系可以是时间上的顺序关系、空间上的排列关系、意义联系从属关系等。
④ 主观组织法。即对要记忆的信息利用经验将它们联系起来,组成一个系统,以便记忆。
⑤ 情境法。即将要记忆的信息与当时的情境联系起来,以加强记忆。
⑥调节自身影响记忆的非智力因素
a:增强自信心,信心缺乏与否的意念会对自己产生暗示作用引起大脑皮层相应的兴奋或抑制,从而影响个体在潜能的发挥。即主张快乐学习和记忆。
b:要调动积极性,主要集中于动机的激发上。如怀有明确的记忆目的,确定具体记忆目标,定有长远的记忆任务等。
c:要调节情绪。一个人过分紧张或低沉的情绪会抑制人的记忆活动,只有在愉快、有兴趣而较平静的情绪背景下,带有对当前记忆适度的紧迫感和焦虑感,才能更有利于提高记忆的效率。关键是每人根据自己特点,调节到最佳点。
d:要集中注意力。注意是心灵的门户,是对心理活动的选择、保持和调控作用,同样表现于记忆过程中。特别是注意集中程度,对记忆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e:要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的充分与否不仅取决于时间,也取决于质量。充分的睡觉对记忆时的注意和保持的巩固有积极的作用,是提高记忆不可忽视的方面。
其四:语文工具书必备(记忆的来源和依据)
①《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②《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
③《基础知识手册》
④一本终身收藏的文学经典
四: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意要躬行
《论语•卫灵公》中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说明练则达,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项基本功。在这里就涉及到众说纷纭的语文学习的功用,一口标准流畅的普通话、一手美观工整的汉字、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一场震撼人心的演讲,具备了以上四样则真是“千磨万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作为学习语文的根本,必须对听说读写作一个具体布置,只有这样才能让行入其行,变文学为崇高。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闻如见其人其文,心则神明而无过。迈着矫健步伐,穿越风声雨声,漫步在书声文语之中,正一点一滴使自己如鱼得水,潜移默化里变得敏捷。具体的做法就是收听新闻广播、领略高滋味的天赖之音,加强语言的敏感度,从别人口中获得金玉良言,达到磨耳朵的效果。
作为新潮的未来者,不应该把自己变成一个“有文凭无文化”的人,我们更多的需要品经诵典,收起浮燥的心,潜心接受文化的熏陶。可谓阅读就是生活,阅读是生活的一部分。正如张恨水晚年有言:“人可以不看病,但是不能不看书.”此话虽有偏颇,然而读书成了比生命更有价值的追求,真是拍着胸口也无愧:“不读书,怎么活”。那么就要注意:第一:阅读的同时一定要有积累,否则学习能力如蜗牛爬行。并且多读的情况还须多背诵,有记忆才会对今后的运用有再现。第二:阅读别人的作品其实也是学习的一种新的诠释世界、表现世界的方式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可提高人的心智。见其对人作用之大,则阅读时一定要用心去思考。在重构的理念引导下的完善“心”的缺陷。第三,阅读的高品质文学(包括中外名家名著、期刊杂文等等)我在这里推荐一些期刊和文学书目,供大家有机会接触它,提高自己语言驾驶能力和领悟能力。
期刊:《萌芽》《人民文学》《小说月报》《咬文嚼字》
《读者》《收获》《青年文摘》《芙蓉》《当代》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
《诗刊》《交际和口才》《新概念作文》
《花城》《小小说》《上海文学》《文学争鸣》
报刊:《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
《南方周末》《语文报》《中国剪报》
书目:历届茅盾文学奖作品、历届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白鹿原》陈忠实 《志摩的诗》徐志摩
《平凡的世界》路遥 《北岛诗远》北岛
《周易》《论语》《孙子兵法》《诗经》
《资治通鉴》《说文解字》吕淑湘《语文常法》
朱光潜《谈美书简》
王国维《人间词话》 鲁迅《阿Q正传》
梁实秋《雅舍小品》 沈从文《边城》
钱钟书《围城》 季羡林《牛棚杂忆》
刘心武《班主任》余秋雨《文化苦旅》《霜冷长河》
王小波《黄金、青铜、白银时代》
海岩《永不瞑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顾城《顾城诗集》
王朔《看上去很美》《千万别把我当人》
余华《许三观卖血忆》《活着》《在细雨中呼喊》
毛泽东作品选集 张爱玲散文集《流言》
张洁《沉重的翅膀》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毕淑敏散文集《素面朝天》
琦君《读书与生活》《三更有梦书当枕》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李敖《北京法源诗》刘墉散文集《萤窗小语》《生死爱恨一念间》
痞子蔡《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川端康成《雪国》《千纸鹤》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伊索寓言》 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雨果《巴黎圣母院》
梭罗散文名著《瓦尔登湖》
小仲马《茶花女》普希金《上尉的女儿》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集》 劳伦斯《虹》
高尔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玛格丽特•米切尔《飘》(又名《乱世佳人》)
塞林格《麦天里的守望者》贝克特《等待戈多》
刚才谈了听和读两方面,下面有说写两个实践性内容。说写折射出一个人学习语文的最终归宿——能说会写。可以说这一环节是重中之重,没有它就很难由理论转化为实际。古语说得好:“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做一遍。”要学游泳,必须下水,要学语文,必须多说多写。只有下几番苦功才见实效,说以听为前提,写把读作为基础。说体现在不同层次人群的交流,往往由内容决定优劣。写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积累材料,丰富思想内涵,可通过借鉴仿写、独立创新自成一家,也可综合成文。详细到写读后感,再是增加了个人对生活的深刻。总之写作之法,意之曲折者,宜写之以显浅之词;理之显浅者,宜运之一曲折之笔。题之熟者,参之以新奇之想;题之庸者,深之以关怀之论。至于窘者舒之使长,缛者删之使简,俚者文之使雅,闹者慑之使静,皆所谓裁制也。
谈及这么多,基本上都是泛泛而侃,但我们得从以上明白语文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
1.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本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物质,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并且以此为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物质服务。
从此哲理里得出了两点:第一: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即学习语文必须依据个人的实情况和不足,为自己量身定做,可寻找适合自我的学习方式方法,让自己学习语文的实际行动与思想一致,否则高谈阔论也无济于事。第二:学习方法和思想都根源于人们在实际学习活动中的经验总结,这就要求我们面对语文这一对象,需从符合对象的实际学习范畴中不断去借鉴和归纳总结,方能把语文学得好,学得妙
2.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辨证地认为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一切认识发展的过程都包含感性和理性的反复推敲。
我们从中可以明白:首先学习语文,让其提高得有一个过程,切不可匆忙,俗语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因此《学记》中就提到的学习过程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在这样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中一定要扎实做好语文基础学习,才能为日后的语文大展宏图扫除一切艰难险阻。其次前途是光明的,显而易见,学习语文只有看到希望才不会绝望,任何一个人都是由于对未来充满憧憬,才在面对障碍前毫不畏惧,一往直前,达到“不见黄河心不死”的境界。其三道路是曲折,道理明了,但许多人却忽视,总能幻想出不付出代价也能成功的理由。正是如此,才使同学们变得失去自我,去另寻他路,可谓人之悲哀莫过于此。因此我在这里为大家提供战胜困难的法宝,也就是一个人必须具备一些学习的心理条件。一是志向要远大;二是注意要集中;三是兴趣要稳定;四是情感要热烈;五是一直要坚强。以上的非智力因素盯能助自我向心力的加强。
3.对语文的学习就是一个认识过程即思维辩证过程。这样一来掌握基本的辩证思维是有必要的。总括起来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因此以后在学习的过程中用这四个基本辩证法去统领,则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做“无头苍蝇”的好。
4. 一切事物都是在发展中相互联系的。对于语文,我们得清楚,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文好差能反映阅读能力强与弱。用提高语文和有利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明确语文与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密切关系,并以这些方面要求自己,则就没有学习语文不成功的人的存在
举手足之间,千言万语尽在手边,望着博大深厚的语文世界,只能用微薄之所学浅谈语文一个大概,望同学们把握短暂光阴,横七竖八来一个由内而外学习语文的总动员。最后用曾国藩告诫其子女的一段话赠给为成功而努力的你们:“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