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水兴波,有法可循
作者:河北香河一中 吴春平 时间:2009/4/30 17:38:31 来源:仗剑独行原创 人气:
(!)情节突转法
先请大家看一个故事《成绩》。
期中考之后,数学老师要公布成绩。他说:"九十分以上和八十分以上的人数一样多;八十分以上和七十分以上的人数也一样多。"话一说完,,全班一阵欢呼,一位同学追问道:"那么.……不及格的人数呢?"老师不疾不徐地回答:不及格的人数和全班的人数一样多。"
这个故事就运用了情节突转法。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对于这种方法的掌握,我们可关注作家欧.亨利的作品。
(2)铺陈误会法
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
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背不动就滚吧!”
我一听此言,登时怒从心头起,放下箱子,怒视着她。那女生愣了几秒钟,才满脸通红地指着箱子的底部对我说:“我指的是轮子。”
文中两个人之所以发生矛盾源于误会, 这就是我要向大家介绍的第三种方法——铺陈误会法。 “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这种错误理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感情等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应该说,误会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偶然,但如果能用偶然的误会来表现某些必然的事物,往往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3)设计巧合法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片段。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吃醉了酒似的口气和他讲:“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的情人。”他回头看了女人一下。他们两个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他也不由得抓住了女人的肩头,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起来了。
一个落泊女人在街上拉客,拉的竟是自己的恋人!她该是怎样的羞愧难当,痛苦万分啊!读者不能不思考起来:侵略者剩下来的是些什么东西?文章正是运用了合乎事理的巧合,收到了巨大的艺术力量,震憾了每一个读者。
(4)设悬解悬法
《在柏林》片段。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智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笑了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了口:“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妻子时,你们大概就不会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们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老妇人重复数数,又加以小姑娘们一次又一次笑的渲染,然后再陈述原委。文笔看似平常,实际上是在设置悬念。正因为有了前面的悬念和渲染,后面的陈述才有慑心动魄的力量,才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战争多么可怕。
(5)故意倒叙法。
将故事的高潮或结局提前,然后再细叙事件的起因和经过,从而形成波澜,吸引读者。《祥林嫂》一开头就写祥林嫂凄然死去,引起了读者强烈关注: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这些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用“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用最难忘怀的是父亲的“背影”,别开生面地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绵绵情思。然后再细腻地叙写父亲的“背影”,抒发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感情,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倒叙法的好处在于:一是可以引发思考,形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二是便于作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深情回忆,更符合生活的真实。
(6)运用抑扬法
《林黛玉进贾府》中“宝黛相会”时,黛玉早在心里有了“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的陈见,这是先抑后扬。
《荔枝蜜》,本意要赞美勤劳的蜜蜂,开头却说自己不太喜欢蜜蜂,因为被蜜蜂蜇了一下,结尾则做梦自己变成了蜜蜂。这种明抑实扬、欲扬先抑的表现形式,可使作品含蓄而奔放,能让人生出柳暗花明的情致。
(7)欲擒故纵法(层层铺垫法)。
铺垫就像登山的台阶,一级一级引人入胜;铺垫就像潮水掀起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作文也是如此,前面垫得越厚,后面就站得越高。《明湖居听书》中,相貌丑陋的男人出场的演奏,已令“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接着黑妞的演唱更令人“叹为观止”。经过这一衬再衬,最后王小玉才出场演唱,她当然就更胜一筹了。《猎户》中的尚二叔和“百中”老人,为董昆的出场作了铺垫,有力地衬托了打豹英雄的形象。这两文,欲擒故纵,层层映衬,逐步铺垫,写得跌宕生姿,曲折有致。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