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识“诗眼”
学生订阅的《语文周报》(2008第17期)有这样一道诗歌鉴赏题:
宫词
武衍
犁化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惟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问题: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参考答案:诗眼是“锁”字。“锁”有“幽闭”之意。满庭春色幽闭于宫墙之内,如花宫女也幽闭于重门之中,生不如飞舞出墙的落红,青春在高墙中白白消逝。着一“锁”字将宫女被禁的悲哀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了,表达了诗人对宫女的同情。
学生回答此题基本不得要领,一是“诗眼”找得不准,二是分析不当。但学生看了参考答案以后,大都能心领神会,认为“锁”确实是诗之“眼”,凝练传神地表现出了宫女的“宫怨”。可问题是,学生今后遇到此类问题怎么回答,依然心中无数。此类问题的答题思路和答题要点是怎样的?我在讲评时力图给学生建立一个思考和解题的模式,让这类答题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从而增强学生解此类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答题的效益。
一、 答题前应有的几项预测
1、 对诗歌题目的预测
一首诗歌鉴赏之前,可从诗歌的题目大致预测作者所写诗歌的内容范畴和情感表达范畴。如题为“秋思”,一般多写思乡怀人;如题为某地名、某古迹名胜、某边塞多表达物是人非之慨、历史沧桑之感、征人戍边之怨。本诗题为“宫词”,多是写闺愁宫怨。
2、 对作者的预测。
知人论诗,以察诗情。如果作者是熟悉的,就要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创作来解读诗歌,如王维的寄情山水,李白的放荡不羁,柳永的相思艳情,李清照的闲适愁苦。如果作者是陌生的,一般来说,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创作不会影响对诗歌的鉴赏,如本诗作者武衍,其生平及创作对本诗的鉴赏影响就不大,否则出题者在题干中就可能要加附注。
3、 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预测
如是写景的往往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如是咏物的则往往是咏物言志、借古讽今,如于谦的《石灰吟》就咏物言志之作,杜牧《过华清宫》就是借古讽今之作。而本诗则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宫女深锁重门的命运的同情。
4、 对诗歌内容的预测
古诗抒写的内容,无外乎是以下几类:或忧国伤时,或建功立业,或思乡怀人,或长亭送别,或表达个人生活杂感。如本诗就是作者表达对宫女的同情,属生活杂感范畴。
有了以上四项预测,就能对诗歌的内容和作者要抒发情感有一个整体的范围把握,就能基本保证诗歌分析不会偏离方向,为找准诗眼奠定了基础。
二、“诗眼“的确定
诗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以后又发展成为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
怎样才能找准诗眼呢?
第一, 就一首诗而言,指某一联或某一句,它们一般是:
1、 全诗的主旨所在;如:高适《山中留客》中“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湿衣”。
从诗题看“留客”是主旨,此二句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去诱导点燃客人心里那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故应是诗眼
2、 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如: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二句。
3、 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诗句,尤其是精炼的动词,形容词所在的诗句。如: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以“横斜”描绘梅枝稀疏的倩影,以“浮动”状写梅花缕缕袭来的幽香,再以朦胧的月色,清澈的溪水衬托,表现了梅花的高洁、优雅的气质风韵,故为诗眼。
第二、就某一联或某一句而言,诗眼一般是:
1、“句中眼”,即精炼生动的一个字,多指运用了一些修辞格的字或词类活用的一个字。王安石《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字为诗眼。形容词“绿”活用为动词“吹绿”。它既描绘了江南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视觉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2、对后世文学作品影响极大的一个字,尤其是点石成金的动词。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响中寓静,反衬环境之幽静,对后世诗歌锤炼词语影响很大。
三、答题要点
这道题要求分析“诗眼”实际上是要鉴赏其语言(即炼字);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诗眼”也即是诗歌“心灵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即可窥见诗歌的“心灵(主题)”。通过以上的理解,我们完全可以确定这样的答题思路和答题要点:a、诗眼是哪个字(诗眼是“锁”字);b、诗眼在句中表达的内容(“锁”有“幽闭”之意。满庭春色幽闭于宫墙之内,如花宫女也幽闭于重门之中,生不如飞舞出墙的落红,青春在高墙中白白消逝。);c、诗的主题是什么?诗眼与诗的主题有何内在联系(着一“锁”字将宫女被禁的悲哀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了,表达了诗人对宫女的同情)。这四个方面实际上就已经涵盖了题目的各个信息要点。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