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于谦《石灰吟》为例谈技法美
作者:佚名 时间:2010/1/16 23:34:48 来源:青峰弦月 转发 人气: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七绝,全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那么,怎样识别托物言志的方法呢?对此,我认为对于托物言志的诗歌,读者首先要明确了描写了什么物?其次看这种“物”有什么特点,或者在中国文化以及文学中已经是蕴含着什么情感思想的意象,譬如,“莲花”,由于周敦颐的《爱莲说》的描绘及其赋予的思想情感,在中国文学中,“莲花”蕴含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然后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表现)的。于谦的《石灰吟》,吟咏的对象是石灰。从诗歌整体上来看,诗人描述了石灰形成的过程。先起,表明石灰石源于深山中,再承,表现出石灰是经过“烈火焚烧”而成,再转,说明经过烧制的石灰已是“粉身碎骨”,最后合,表现出“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品质。描述过程很清楚,也很全面的。我们再看看诗人在其中所用词语,“若等闲”“全不怕”“要留清白”等。从这些语词看,诗人把本无生命的石灰人格化了,赋予石灰以人的情感思想,即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那么,诗人为什么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我们知道,在诗歌中,拟人修辞手法的作用就是把人与物的距离拉近,形成诗人-作品-读者相交融的审美关系。在这个审美关系中,实现读者与作品和作者之间相对话,从而产生审美感受和审美理解。在《石灰吟》中,拟人手法拉近了人与物(石灰)的距离,这样,有利于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读者很容易认识到诗人在用“石灰”为喻,从石灰的品质中,感受到诗人那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以及不同流合污,坚决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总之,一定的技法不但有助于作者(诗人)表情达意,提高表达效果,而且它是引进读者走进作品的桥梁,有助于读者进入作品,感受其思想情感,提高鉴赏能力,实现文学作品的价值。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