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灵魂诗意地栖居
作者:佚名 时间:2010/1/27 14:39:52 来源:woxingwosu 转发 人气:
时光如流水一般于无声中悄然逝去,又如车轮飞转轰轰烈烈地呼啸而过,仅使站在光阴之内的行者徒然感叹岁月的无情,无数次想把自己的身体抽离于时间之外寂然审视灵魂的变迁,陡然发现自己已远离书香太久太久。
自从走出师范大学的校门,我便有幸踏入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门槛,每日每夜里伴随我的是语文教参、题海、题库,初为人师的我便满怀赤诚和激情地投入到每天的备课当中,并且还自得其乐,觉得每次教书完毕便完成了一次快乐的释放,我深深觉得这大概就是我的价值所在。但是当我独自面对自己的心灵时,才发现我正一步一步远离书香。《简爱》、《呼啸山庄》、《苔丝》、《三毛全集》、《张看》、《红楼梦》、《徐志摩全集》…….这些吾心挚爱的书籍只能成为大学时代美好的回忆,自己有被抽空的感觉,自己的灵魂煞白着脸看着自己,只看得我面红耳赤。
作为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就是能够成年累月地面对基本上一成不变的教材、教参而永葆激情。这种激情从何而来?我想这种激情当来自于自身知识储备的不断更新,并将这些更新后的知识注入我们的语文教材、教参,使得同一篇课文可以演绎为不同的版本,让语文教学成为五彩缤纷的画卷而不是单色调的画布。那么知识储备的更新从何而来?我想当来自于闲暇时间的文学阅读,这种阅读不应该只是单纯而肤浅的“网读”(网上阅读),也不应该流于走马观花式的泛泛而读,而应该是有卷在手,或沉吟低诵,或执笔圈点,让脉脉书香浸润进血液,弥漫于身心,深入于骨髓,读到神清气爽,读到心明眼亮,读到物我皆忘。让《论语》带领我们立身处世,学会在社会上建功立业;让《庄子》引领我们自在养心,学会在精神的国度里超脱;让《世说新语》引导我们去感受魏晋风流,让《几米漫画》温暖我们,使我们的心底每天都能开出一朵花……让无数经典的、历久弥新的文化精华为我们的心灵开拓更为开阔疆域,让我们的灵魂能够诗意地栖居,别让我们的语文教师远离书香!
二、 让诗意弥漫语文课堂
真正的语文课堂当是关乎真善美的讲堂,它是引导我们的灵魂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然而太多的时候我们把语文课堂当成了简单的传授一些程式化的技巧、符号乃至格式的讲堂,而忽视了其真正的精神实质。
如何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由开始的强迫学生去学变成学生自愿地去学是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思索的问题。在我看来,让诗意弥漫课堂是引领学生自发学习语文的一剂良药。
依稀记得大学时的一位才华横溢的教授唐诗的老师,这位老师对唐朝诗歌颇有研究,一手潇洒飘逸的粉笔字,一口略带乡音的普通话,再加上他气宇轩昂的风度和滔滔如长江之水的雄辩的口才,为我们的课堂平添了无限的诗情与画意,他的雄心壮志,他的沉郁悲怆,他的侠骨柔肠,让无数学生当成偶像去崇拜,自然唐诗也成了我们所有课程中学得最好最尽兴的一门。
我深知也许我穷其一生都无法企及我的老师的高度,但是我一直都试图努力让我的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在语文课堂上我尝试过一些让课堂充满诗意的方法:比如用诗歌作为新课的导语:用关乎《金陵十二钗》命运的诗歌导入,引发学生对书中女主人公们“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命运的同情,进而激发他们通读全书的兴趣;用与“大鹏”意象有关的诗句导入,引发学生对庄子理想人格的探索;用与送别有关的诗导入新课《长亭送别》,我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让中国古代的文化因子浸入学生的血液,滋养他们的心灵。比如我通过在班上朗读美文让学生产生与之比拼的念头,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再比如:我通过让学生聆听于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让学生产生“见贤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高山仰之,景行行之”的动力,向人生的更高境界攀升,直至臻于郅治。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