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课本和资料书,提高复习效率
作者:不详 时间:2010/3/1 21:41:46 来源:qbxycforever转发 人气:
1、利用好课本
很多教师到了高三复习阶段,都非常讲究知识点复习,注重讲练结合,往往忽视课本。而笔者以为,教材实质上是复习之本,是命题之源;因为《考试大纲》的要求,是从《教学大纲》出发的,出题人一定会考虑课外与课内的联系。比如古诗文,尤其是古文,高考试题中实词的考查大多数是课文中见过的,虚词考查题目中的每个词的第二个句子均出自课本,还有考纲中所列的文言特殊句式和用法等文言基础知识等等。如果教师能够科学理性地处理教材与高考的关系,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在价值,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譬如高考语音题,这道题目历来是让师生头痛的。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本里每篇课文常见字重点字的读音分门别类过关好,那么应付考试自会轻松容易得多。但很多学生往往舍本逐末,弃源追流,宁可以题海战术来套题,也不愿对教材进行梳理,从而导致在复习中当时会做,过后就忘;会的依旧会,错的照旧错。
再如必修选修课本中有不少人文性较强的佳作,如果教师能够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与写作运用联系起来,好处多多。首先,这些优美的文章,不仅在艺术欣赏上,而且在人生思考上都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受。再次,课本中有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名言警句,哲理……指导学生做好这些积累的工作,学生在考试作文中就完全不必为没有材料可写而烦恼了。所以,开发教材也是另一种形式的“高考复习”,高三语文教师如果能够进一步利用教材建立知识体系,对渗透在教材中的知识、能力进行有效地梳理和归纳,运用得法,或许高考复习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选编好资料
毋庸讳言,高三语文教学为了提高学生高考应试能力,是不可能舍弃高考复习资料的,但这里“复习资料的选用”却成了问题。高考复习资料浩如烟海,良莠不齐,不加选择,照搬照用,有时会使学生无所适从,教师疲于奔命,复习效率低下。
现实当中我们不少高三教师为了追求省力,特别是有的教师钟情于一些答案解说详细的试题,哪怕是一些陈题、套题。教师既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去调控试题的难易度,也没有对选用的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整合,而是将历届的高考试题、地方编写的模拟试卷或综合试题印发给学生,从而使得被选用的复习资料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如此一来,高考复习“年年岁岁题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已,哪里谈得上教师立足学生实际,深入研究考试大纲,解读高考知识能力点?
另外,还有不少教师对所选用的复习资料,自己并没有做一遍,而是带着答案去看题讲题。我们知道,教师如果没有亲身体会解题的思维过程,就很难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过程,试题评讲也就变成了验证答案的正确与否。而长此以往则会直接导致一些偏题、怪题、甚至错题的出现,使得学生觉得如此“语文能力训练”就如同隔靴搔痒,失去了高三复习应有的效度。于是我们就会看到这样的怪圈:高三开始进行某项专题复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训练,再让学生做原先这套试题,结果有时候反而不如先前。原因何在?我想,或许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师自己先成了试卷的奴隶,而课堂又缺少灵性的发挥和教学的创造,使得学生感觉语文复习没有理科见效快,少练多练几题无所谓,于是语文复习训练就被放在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
笔者认为高三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每年高考形势的变化,对已有的资料进行改造和整合,精心打造一本属于师生自己的“复习教科书”。不妨尝试师生一道从众多复习材料中筛选一些具有代表性、针对性的常规题型,然后共同“研究”,让学生也参与“命题”,甚至创造一些看似“前瞻性”的新题型。整个“编著”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每一道“复习题”的功效,避免了学生从书店里搬来一堆参考书,在低效劳动之中浪费时间。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