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清泉》升格途径展示
【待琢璞玉】
心有清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心有一盏明灯,便不会迷路,便可拒绝黑暗和苦涩。心有一汪清泉,将会洗涤你的灵魂,滋润你的生命。(运用类比手法,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但开头所引用的诗句,用在此处不妥。)
“泉”是古诗文中极富韵致的意象。漫步在唐诗宋词明清小品里,耳畔不时传来丁咚的泉声,眼前晃动的是一溪甘冽鲜洁的泉水,以及观泉、听泉的身影,还有苔痕、鸟影、梅枝,以及月光、清风、松色。(此段描写唯美、恬静,颇有意境,但文采斐然的背后却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后半部分对“泉”意象的分析有点脱节,有些词不达意,实是一大遗憾。)
东山魁夷说:“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好,失也好,最要紧的是心间不能没有一汪清泉。心泉是尘世间最纯净的东西。从古至今,它不断地奔流着,阅尽生死荣枯,何曾因风霜雨雪而萎缩移易,又何曾因宠辱得失而灰颓沉沦?心中有泉的人才能甘于清贫、甘于寂寞,才能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才能忘我地创造。心中有泉的人,一生都在浇灌真善美之花,为人类留下了一汪汪可贵的精神清泉——屈原字字珠玑的楚辞,李白气概奇伟的诗歌,苏轼奔放的词文,还有司马迁的传记、黑格尔的哲学、莎士比亚的戏剧、贝多芬的钢琴曲、梵高的绘画……这些精神的清泉赋予人类以文明与尊严。也有一些心中有“圣泉”的人,以其化育万物的慈爱熔铸属于整个人类的精神,比如孔子,比如释迦牟尼……(此段选用了大量事例进行论证,排比论证显得整饬而统一,但美中不足的是后半部分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名人的素材,没有说理,削弱了文章的论证力量。)
人生是天空,有太多的云卷云舒;人生是海洋,有太多的浪起浪散;人生是立交桥,有太多的车来车往……繁华的城市里,我们不停地奔波着、忙碌着,明天的时间今天用,今天的事情昨天做。于是,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精神越来越紧张,以致健康丧失,心灵蒙尘。而快乐,只是“国王的新衣”。该如何摆脱心灵的羁绊,清扫心灵的尘埃?(这段文字的前部分似乎游离了主题,缺少事实论据做依托,空泛地议论和抒情,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
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等凡俗之人,当用淡泊宁静的心怀澄清心泉,用心泉冲刷横流竖淌的人欲物欲,用心泉涤尽如尘的烦扰。(欲望并不是万恶之源,作者的论证有点偏激,有失公正。)正如古诗所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冗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名句引用既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又增添了文采。)
心有清泉,才能洗涤灵魂的污浊;心有清泉,才能释放生命的烦恼;心有清泉,才能滋润枯萎的生命;心有清泉,才能享受轻松自在的人生。(用排比收束全文,读来朗朗上口,论说有气势。同时回扣了文题,升华了主旨,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病理剖析】
作者紧紧围绕“心有一汪清泉,将会洗涤你的灵魂,滋润你的生命”这个论点,选取古今中外名人哲言,精心构思成文。全文语言流畅,行文舒展自如,自然洒脱。但可惜的是:⑴文章材料不够丰富。如第三段中虽有观点“心中有泉的人,一生都在浇灌真善美之花”,但作者仅仅敷衍地列举了一些名人的文学成就,明显缺少具体材料的印证,使论证显得苍白无力。⑵空发议论和抒情。议论与抒情须缘事而发,切忌大话、套话、废话,要避免空发议论,无情而“抒情”。可第四段“繁华的城市里,我们不停地奔波着、忙碌着,明天的时间今天用,今天的事情昨天做”,既与文章内容无内在的联系,也不能与文章融为一体,纯属于空发议论。
【美玉展示】
心有清泉
心有一盏明灯,便不会迷路,便可拒绝黑暗和苦涩。而心有一汪清泉,将会洗涤你的灵魂,滋润你的生命。(运用类比手法,引入正题。)
生活不相信眼泪,失败也不意味着扼杀成功,生活的辉煌拒绝的不是平凡而是平庸。心有流动的清泉,就会拥有一份明朗的心情,一份必胜的信念,一份坦荡的胸怀。(运用排比句式,既富有流动感,也表明了“心有清泉”的正面影响,给人以极强的昭示作用。)
东山魁夷说:“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心中有泉的人,一生都在浇灌真、善、美之花。宋代的苏轼步入仕途,遭遇了人生中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导致丢官降职,被贬湖北黄州。但他没有颓废,依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写出了千古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在过着“林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这般闲适畅达的日子的同时,他还自励吟唱“是处青山可埋骨”“此心安处是吾家”。面对人生的坎坷,他凭着内心那份超然世外的宁静,温和而倔强地反抗着。在黄州的日子,可以说他向多舛的命运交上了一份完满的答卷。(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再列举苏轼遭贬的事实予以论证,丰富了内涵,增强了论辩力量。)
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泉”是古诗文中极富韵致的意象,漫步在唐诗宋词明清小品里,耳畔不时传来泠泠的泉声,眼前晃动的是一溪甘冽鲜洁的泉水。每次读王维的《山居秋暝》,都会惊诧于那种山间雨后如水墨画般清新、淡雅、宁静的景致。那明月朗照下,万赖俱寂中穿过山石的淙淙流水,那喧笑竹林的莫愁浣女和桨移莲动的晚归渔舟,令人心驰神往。而唯有心中有清泉的人,才能甘于清贫、甘于寂寞,才能始终保持高洁的情怀。也唯有如此,他才会咏出充满哲理的千古名篇。(在上文论证的基础上,又联想到王维的《山居秋暝》,由此得出了“唯有心中有清泉的人,才能甘于清贫、甘于寂寞,才能始终保持高洁的情怀”的结论。写法灵活,论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如清泉般清澈、诗意、悠然的生活,恐怕是现代人最梦寐以求的。古人说:出世者入世,入世者出世。所谓“出世”,便是一种看透世间本相的智慧。但人世间往往有许多事情,容易让人迷失,一旦不能掌握生活的方向,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会堕落。心中贮满清泉,生活的勇气就不会干枯,再难的路也能行,再高的山也敢爬。在自己的心灵种出一块责任田,养花种草,耕云织锦。我们不必追求完美,但我们可以日臻完善。(既正面说理,又反面阐述,在对比分析中,使结论映衬而出——“我们不必追求完美,但我们可以日臻完善”。)
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等凡俗之人,当用淡泊宁静的心怀澄清心泉。正如古诗所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冗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进一步强调自己的观点,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心有清泉,才能洗涤灵魂的污浊;心有清泉,才能摆脱生活的烦恼;心有清泉,才能滋润枯萎的生命;心有清泉,才能享受轻松自在的人生。(回扣论点,收束全文,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
【点评】
这篇升格后的作文,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在脉络、层次和过渡与照应、开头和结尾等方面也很严谨。在选材方面最突出的一点是,引用真实而典型的历史故事和诗句等,既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也造成了一种汹涌澎湃的雄辩气势,激动人心。此外,排比、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升格启示】
“材料丰富”,是指内容丰富,是在基础等级“内容充实”基础上的更高一层的标准。中考作文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内容单薄,主要原因是缺少甚至没有积累。这个积累包括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审美积累等多个方面。那么选取何种材料才能使内容丰富呢?
一、选取真实而典型的材料
如果能选取表现中心意思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材料,作文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正确选材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作为议论性文体来说,首先,材料一定要真实,不能胡编乱造,切忌走进虚假的死胡同。因为虚假的材料,既无生命力,更无感染力。其次,选材要注重典型性,并非多多益善。否则,将会拖沓繁琐,分不出主次重轻,不能恰到好处地突出文章的主题。
二、善于提取平时积累
“材料丰富”,才能使文章厚重充实。而充实的论据来源于对生活、对书本、对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应试作文中,文章的论点确定后,要善于通过联想调动自己的生活知识积累和文化知识积累,并巧妙运用,增添文章的厚实感。鉴于此,平时一定要关注社会,思考人生,积累一些对人们有影响的古诗文中的名言名句,搜集一些富有启示性的经典性事实材料。
总之,议论文最忌材料单一、内容单薄;只有光秃秃的观点,而没有充实的材料予以论证,这样的文章是没有说服力的。因此,平时要养成积累素材的好习惯,写作时要根据文章的立意与材料的关系进行精心挑选,并尽可能地将原始材料化为文章的“入味之药”,以丰富文章的内涵。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