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备课时别忘了自己
时下,突出学生主体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热点,从上到下,大家都在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体现在课前的准备上就是,备课时心里要有学生。
是的,备课时如果心里没有学生,只有老师自己,那的确是目中无人,是心目中没有学生的表现,应该反对。尤其是现在新课程的实施,特别强调了这一点。因此,在现在的课堂上,学生的声音更多了,也更响了。无疑,这是一种进步。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真理再向前迈进一步,就会成为谬误。任何东西,如果强调过了头,可能就很容易走向它的反面。备课时心里要有学生,也是这样。如果我们把它理解到了极端,理解到只有凸现学生,而不管老师的地位,老师作用的程度,那恐怕也是不应该的,也是走极端的表现。
现在,在我们的教学中,在我们的备课中,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最近听到的一节课,着实吓了我一跳。老师上课了,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找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写板书,一节课把学生弄得晕头转向,不知所谓,而老师在课堂上强调最多的一句话是:这是大家的课堂,老师最大的成功就在于讲课等于不讲课。听闻此言,不禁又惊又怒,老师啊,面对几十双求知的眼睛,您怎么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呢?也许,对于新的教育理念,每个人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是,备课时,忘记了老师自己,对学生而言,真的是件好事情么?
静下心来,思索这样的课堂,特点似乎很鲜明。
首先,从老师们的教学设计来看,更多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却很少看到老师怎样有效地进行活动。大概是害怕老师的活动写得太多,有老师“一言堂”的嫌疑吧。因为,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基本上都是老师如何讲授,如何更好地让学生配合,而很少去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去撬开学生的嘴巴,又如何引导学生思考。看看现在的教学设计,那真是可以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上又都是学生的活动,很少提到老师的引导,老师的点拨。尤其是很少有老师去估计课堂上的意外,以及出现意外,该怎样应对的策略。虽说老师上课要有教学的机智,但如果课前完全没有准备,有时仅靠机智还不见得管用。比如魏书生老师有一次去一个比较差的班级上作文课。他先是带领学生去外面参观,回到课堂后,要求学生把参观的感想写成一篇作文。没想到,学生竟一致反对,说:我们不会写作文。魏老师就说,老师知道你们不会写,所以,老师先写好了一篇,你们只要抄一遍就行了。学生们又说:我们不会写字。魏老师说:那就用拼音写吧。他们又说:我们不会写拼音。魏老师只好说:那就画圈吧。就再也没有谁敢作声了,他们只好认真地写了一篇作文。试想:如果魏老师在课前的备课时,只想到如何引导学生,只想到引导学生如何开头,如何结尾这些技术上的问题,而把自己的课前准备工作给忘了,即忘记了自己先写好一篇应急。就是说,如果在备课时没有充分考虑自己的作用,没有写好一篇文章,那局面就会很尴尬。
其次,从老师的课前准备来看,也有这种忽略自己的痕迹。尤其是现在,特别强调交流。认为教学就是交流,一种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甚至是学生与文本间的交流。就拿语文教学来说,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已经很普遍。可我们有些老师由于课前的准备不足,有时就显得有点尴尬。例如,有位老师上初中课本《摆渡》这篇课文时,就暴露出了这方面的问题。本来,课堂上的对话,很是活跃。老师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读文学作品时,有没有被‘摆渡’到‘彼岸’去的体验呢?”这一问,学生很兴奋,好几个同学都谈到了自己怎样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境界得到提高的体会。突然,有一个学生问老师:您有没有被“摆渡”的体验?老师先是惊讶,略作思索后,谈了自己在阅读了一篇小说后的感想。但这位老师的回答,显然没能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虽然学生给了掌声,但不是对老师的这一回答本身的回应,而是由于那篇小说本身的故事就比较精彩的缘故。当然,老师是人不是神,不可能真的料事如神,不可能完全预料到课堂上将会发生什么事,学生将会提什么问题。但把问题想得复杂一点,多想一想,多做一点准备,还是很有益处的。即便是那种准备最终成了无用功,但对老师来说,也是一种锻炼。
其实,一个老师,如果经常在课前就尽可能多地预料突发事件,尽可能多地做好充分地准备,对自己的确是一种锻炼和提高。
最后,我想,必须强调的是,老师们,备课时别把自己忘记,这并不是原先那种目中无人式教学的重新抬头,而是一种在新的条件下的更高的要求。因为这应该是在学生主体前提下教学新思路的体现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