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来中山、乍为人师有感
怀揣着按捺不住的兴奋与激动,终于踏上了这方热土。这,就是我那日夜向往的南国情韵吗?是的,现在,我就实实在在地立在这里了。挺拔突兀的棕榈,热情如火的阳光与大气,到处浓烈欲滴的绿,时时在冲击着我的视觉,如醉人的琼浆,沁入心脾。来了吗?来了。可爱吧?是。
这是哪里啊?南粤风情,热辣辣的。十年磨一剑,而今,夙愿得偿,夫复何求?但,是不是还要有些别的什么?来了,是做什么的呢?来这里,是要做一番事业吗?知道“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是什么吗?对,是“传道、授业、解惑”。如今的我,就有幸承继了这样一项事业。才出校门,又为人师。
所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称呼我现在并不是太喜欢,每个人都有其独立的人格,有不同的喜好和价值取向,你又怎么能去缔造和扭曲别人的“灵魂”?要说有影响的话,那也是一定程度上的规范和引导,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尊重”,而不是抹杀与扼止。教育是着眼于个人的发展与完善,而不是让人被脱胎换骨般的洗脑。我们大学的校长提出了“尊重的教育”的理念,我想,其中就包含着这层意思吧。
来了也有几个月了,从最初的新奇、“恐惧”与兴奋,到如今的平静与从容,其间,总会发生不少的曲折与变化,也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心得体会吧。总要有所感、有所悟,才不会白白地辜负了这几个月的付出与辛劳。然而,看似是短短的几个月,实际上又岂能就只是几个月?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几个月的劳动,没有十几年、二十几年的积淀与历练,是没有办法做到得心应手的。但是,你又真的“从容”了吗,就真的“得心就手”了吗?
长路漫漫,朝露日晞,而今却仍是霜刃未曾试,你心寒了吗?高山仰止,景行行之,面对如云的高手与大师,是不是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与卑微?眺望那如山的距离,你灰心了吗?有人认为,做个老师很容易,张张嘴、动动手而已;有人还说:别的干不了,老师还做不了吗?他们说的没有错,做一个老师,确实很简单,但那是庸师,而非“大师”。真正的“老师”,绝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当的。
我们在现实中,有时会见到这样的老师,表面上松松散散,闲云野鹤,上课不急不躁,甚至手无卷书,就敢步入讲堂。但他讲的每一句话,都仿佛带有磁性一般,长驱直入,一直沁入你的心底。是什么使得那片言只语从他的口中播放一遍便立马变成了金玉良言?这,就是艺术性的教学的魅力。但这样的大师,少啊。这里面,包含着多少的心血、智慧和积淀啊。
“看看,这人,吹得多厉害……”我已经听到了,一片唏嘘声。哈哈,先别误会,我这可不是在吹自己。初出茅庐的后生小子,岂敢妄称不怕虎?老虎之为老虎,肯定还是有其可怕之处的,它绝不会因你是“初出茅庐”而拒绝吃掉你!前面的“吹嘘”与感慨,正是基于对自己的空虚、贫乏乃至无知的感叹而发出的。古人说“十年寒窗”,其实对于我们,又岂只是十年?但为什么如今将近二十年的“寒窗”,换来的却常常是那举步维艰、左支右绌的尴尬局面呢?是我们学得不够吗?如果是这样,那怎么样才能算是够?图书馆里的书见到了吧?一辈子,你也看不完。你能一下子就“学够”吗?从前有人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是一桶水”,但现在不是了,有教育家指出:现在的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滴水,你必须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河。而我认为,作为教师,确实应该是一条接纳百川、永不衰竭的河,但他的任务绝不只是给学生“灌水”,而是要让学生学会怎样自己去找水。这,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没有哪一个老师能跟随一个学生一辈子,学生总要学会自己长大。
说了这些,也够了吧。几个月了,感触当然颇多,一下子又哪里能都说得完。只是感到,在这里,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在燃烧的绿。你所日夜追寻的,能够让你自在培育梦想的地方,不正是这方热土吗?就着这份执着、这份热烈,用心干吧。只是,要记住:既为师,则为良师。切莫要辜负了这片大地的深情与厚爱。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