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言运用新题型“词义推断”汇总解析
一、高考“语境词义推断”真题汇总 (2022.2023年)
【2022高考真题】
(2022年新高考Ⅰ卷 )T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2022年新高考Ⅱ卷)T20.文中写到自己的祖父,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 T17.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4分)
【考情分析】
2022年高考语用题,新高考Ⅰ卷、Ⅱ卷、全国乙卷,三套试卷都出现了人称代词的语境义比较分析,词语类型仅限于人称代词“你”“他”“我、你”,题型有一道客观题(分值3分)、两道主从观题(分值都为4分)。客观题形式:文外四选项(四个句子)比对分析文中画线句子,分析不同语境中人称代词的用法;主观题要求在文段语境中分析人称代词的表达效果(好处)。考查目标:考查考生借助语感和已有的语言知识,结合具体语境分辨词语语义上的细微差别的能力,体悟具体语境中亲属称呼和人称代词表达效果存在差别的能力。试题亮点:结合具体文段设题,可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2023高考真题】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 T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
T22.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分)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T20.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 ) T21. 星球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成语。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6分)
卧薪尝胆 庖丁解牛 一鼓作气
(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 )T17. 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T18.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画线句:“浑身的衣服,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一个纽扣也不短”
【考情分析】
2023年高考,“语境词义推断”类题目较2022年推进了一大步。
教育部命制的四套试题都有涉及,词语类型在2022年人称代词分析类题型(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谁”)基础上,有更为广泛的拓展,如虚词(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能”)、叠词(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 “处处、微微、早早”)、成语(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卧薪尝胆”“庖丁解牛”“一鼓作气 ”),词语组合(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的“像……似的”)、句式特点(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其中,新课标Ⅰ卷、全国乙卷有两道此类主观题,分值共计6分。全国甲试,要求在具体语境中解读成语,分值占比较高,一题6分。四套试题中“语境词义”类题共计6题,总分值21分,其中客观题6分,主观题15分,主观题占比71.4%。
从上面可以看出,2023年高考语用题“语境词义推断”类题型,词语范围扩大,题目形式灵活,主观题型居多,试题难度加大。
具体分析:
词语组合(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的“像……似的”)
考查考生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的能力。语用题中首次出现关联材料 I和材料I两个文段的试题,引导考生注意辨析同样的语言形式在不同语境中表意的差别。本题是高考中首次考查考生对篇章中出现的重叠形式语法意义的把握能力,有助于引导考生在学习中注意辨析看似相同的语言形式在表意上的差别,增强考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
虚词(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能”)
本题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虚词意义及用法的理解和掌握。虚词是非常重要的一类词,意义和用法灵活多变。本题对于引导考生关注复杂的语言现象,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叠词(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 “处处、微微、早早”)
本题是高考中首次考查考生对篇章中出现的重叠形式语法意义的把握能力,有助于引导考生在学习中注意辨析看似相同的语言形式在表意上的差别,增强考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
成语(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卧薪尝胆”“庖丁解牛”“一鼓作气 ”)
本题巧置情境,兼具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有效引导考生学以致用。回答这一问题,是对成语、典故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继承和弘扬,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这个表达任务的情境场合及受众对象的知识水平与期待。试题给出答案示例,可从成语故事讲解是否正确、道理阐释是否正确、语言是否流畅、字数是否要求等方面进行评分。
句式特点((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 本题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结构语义的理解和掌握。本题考查现代汉语中常见的“A是A,B是B”结构的用法和作用。现代汉语中“A是A,B是B”有两种基本表意作用,一是用于对举,强调A和B二者不同,不可混为一谈;二是表示“地道”“不含糊”(见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强调A和B两者都是其该有的样子,含有套义的感情色彩。试题不要求考生讲出以上两种用法的区别,而是要求考生根据日常学习生活中积累的语感发现其中的语言运用规则。本题结合文段设题,在具体语境中辨析相同语言形式在表意作用上的细微差别,有助于引导考生关注并认识语言的复杂性和规律性。
总结: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语言积累与建构”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习任务群4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要求考生“在自主修改病句和分析句子结构的过程中,体会汉语句子的结构特点和虚词的作用”。
“语境词义推断”类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理解语言形式表意差别的能力。引导考生在学习中注意辨析看似相同的语言形式在表意上的差别,增强考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引导考生关注并认识语言的复杂性和规律性,关注复杂的语言现象,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巧置情境,兼具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引导考生学以致用。
二、2022年高考“语境词义推断”真题详尽解析(教研版)
01.选择题:2022年新高考Ⅰ卷
事实上,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C )
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21.C【解析】此题考查人称代词的作用,近年来练习模拟时关注度不高,好在本题并不难。题干和选项C 中的“你”都是泛指,没有指具体,而 A 、 B 、 D 三项都是特指。
【试题分析】考查目标考查考生借助语感和已有的语言知识,结合具体语境分辨词语语义上的细微差别的能力。
【解题思路】 人称代词“你”用法非常丰富。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生活中你会发现”中的“你”没有确定的指称对象,可以指看到该文章的任何人,是泛指用法。选项A和D中的“你”,都有确定的具体的指称对象,即指称交谈的对象;B项的“你”和“我”交互做主语和宾语,表示三个人相互怎么样;C项的“你”可以指任何人,“叫你不得不佩服'即任何人都佩服,和文中的“你”用法相同。
【试题亮点】 本题有助于培养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梳理语言现象的习惯,从而增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
02.主观题: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
自上中学后,我曾和多位好友去照合影,进了这个面积不大的地方,交费、开票、整理衣服,就要坐到照相的凳子上了,大家经常会发出这样的问话:我脸洗得干净吗?眼睛亮吗?牙齿露出来好,还是不露出来好?我们男孩平时不大在意的问题,照相的时候会一下子冒出来。不过没关系,旁边总会有别的人提醒:你脸上粘了个东西,你头发乱了,你牙上有韭菜。
17.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三句话并列而成,但第一处主语“我”只出现一次,第二处主语“你”再三出现,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①第一处三句话共用一个“我”,比较紧凑,体现了说话者的急切,也照应了下文“一下子冒出来”。三句话很可能是一个人连续说的。②第二处三句话有三个“你”,比较松散,显得说话者不慌不忙。三句话很可能不是一个人说的,不是连续说的。
【试题分析】考查目标 本题考查考生借助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语感、结合具体的语境辨析相似句式表达效果的能力。
【解题思路】
文段中画横线的两处都是三个句子并列。第一处三个句子只有第一句有主语“我”,另外两句都承前省略,形式上比较紧凑相应的语义上也结合比较紧密,很可能是对同一个人说的,话也出自同一人之口。当我们比较急切地进行表达的时候,往往会省略重复的、不重要的部分,只说出关键信息。这三个句子会让人感觉语气比较急促,和下文的“一下子冒出来”相呼应。第二处的三个句子都是主谓齐全的句子,主语都是“你”。和第一处相比,句与句的联系比较松散,没有急切感。从语言的经济性角度来看,后面两个“你”似乎应该省略,但文中却没有省,这是因为不省略有着独特的表达效果。“你”作为第二人称代词,通常出现在交谈情境中,用来指称交谈的对象。从说话者的角度来说,交谈对象可以是变化的,那么“你”的指称对象也会随之改变,即说话者可以称呼不同的人为“你”。而从听话者的角度来说,不同的交谈对象都可以称听话者为“你”,即随着交谈对象的变化,听话者可以被不同的人称为“你”。而且,交谈的对象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一对多,还可以是多对多。就这三个句子而言,很可能是多个说话人多个听话人同时在说在听,给人以七嘴八舌的感觉,语义表达比较丰富。
【试题亮点】
本题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注意探究相似的语言形式背后的细微差异,增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结合具体文段设题,可有效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现象。
全程公益在进行中,扫码即可免费观看海量精品课程~
03.主观题 2022年新高考Ⅱ卷
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20.文中写到自己的祖父,没有一处使用“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人称或写作视角作用的能力。“他”是第三人称视角,属于代词,用来称自己和对方以外的某个人,文中不使用这个代词而是称呼祖父,表明作者对祖父的情感深厚,从来不曾把祖父看作自己之外和读者以外的第三人,“我的祖父”“祖父”这些称呼中,能让人不仅感受到“我”对祖父的爱戴和敬重,还能够深入体会祖孙二人的亲密感情,体会到“我”对祖父深厚的爱和永恒的怀念,无论时间过去多久,祖父离开“我”多久,“这小城里面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祖父永远是“我的祖父”,活在“我”心里眼前,历历在目,正如这一年四季年年依旧的花草一样,鲜活着,亲切可感,而非冷冰冰的“他”。
【参考答案】“他”通常指交谈双方以外的第三方,文中用“祖父”而不用“他”,体现了作者对祖父的尊重,也表现了二人关系非常亲近;②反复说“祖父”,给人以心心念念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祖父的思念。“他”通常指双方以外的第三方,文中用“祖父”而不用“他”,体现了作者对祖父的尊重,也表现了二人关系非常亲近;反复说“祖父”,给人心心念念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祖父的留恋。
【试题分析】考查目标 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借助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语感,体悟具体语境中亲属称呼和人称代词表达效果存在差别的能力。
【解题思路】“他”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在交谈中指代不在交谈现场的第三人,和说话者有一定的现实距离,和说话者的心理距离也比较远。对本文段而言,作者不用“他”而用“祖父”,既体现了作者和祖父的亲近,也体现了作者对“祖父”的尊重。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语言是心理的反映,我们对自己最在乎的人,往往既会记在心里,也会挂在嘴上。本文段在很短的篇幅内,连续用了七个“祖父”,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心心念念地记挂祖父,表达了对祖父的思念之情。这就是我们阅读上面文段时,为什么不觉得那么多重复的“祖父”累赘,反而会被作者对祖父的感情深深打动。
【试题亮点】 本题有助于学生探究语言形式和表达效果之间的关联,体会具体情境中的文字蕴含的深厚的情感,从而进一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本题结合具体文段设题,可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解题要领】选择题:人称代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去断定,是特指,还是泛指;是单指还是复指;是少数几个还是某一群体,是实指还是虚指。主观问答题:人称代词具体语境中的表达效果,考生要结合具体语境、进入原文情境,贴着情境中有的人物内心走,感受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心情,才能解读出这样写的原因。题目反套路,考察的是学生对文段内容的阅读理解程度,是真正的能力题。
三、高考“语境词义推断”真题汇总 (2023年)
【2023高考真题】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 ) T21. 星球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成语。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6分)
卧薪尝胆 庖丁解牛 一鼓作气
(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 )T17. 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T18.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 T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
T22.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分)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T20.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2023高考真题】 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郭老头、耿老头,俩老头,这两个老头,从前面看,像五十岁;从后面看,像三十岁,他们今年都已经做过七十整寿了,身体真好!郭老头能吃饭,斤半烙饼卷成一卷,攥在手里,蘸一点汁,几口就下去了。他这辈子没有牙疼过。耿老头能喝酒。他拿了茶碗上供销社去打酒,一手接酒,一手交钱,售货员找了钱给他,他亮着个空碗:“酒呢?”售货员有点忧伤:记得是打给他了呀!——售货员低头数钱的功夫,二两酒已经进了他的肚了。俩老头非常“要好”——这地方的方言,“要好”是爱干净爱整齐的意思,不论什么时候,上唇的胡子平崭乌黑,下巴的胡子刮得溜光。浑身的衣服,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一个纽扣也不短。俩老头还都爱穿靸鞋,斜十字实纳帮,皮梁、荡底,是托人在北京步云斋买的。这种鞋过去是专门卖给抬轿的轿夫穿的,后来拉包月车的车夫也爱穿,抱脚,精神!
俩老头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生产队有事找他们,队长总是说:“去!找找俩老头!”“俩老头”不是“两个老头”的意思,是说他们特别亲密的关系。类似“哥俩”、“姐俩”,按说应该叫他们“老头俩”,不过没有这么说话的,所以人们只能叫他们“俩老头”。
17. 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 她尽量高高地跳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
B. 我们班同学就数他能说,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C. 新颁布的控烟条例规定,绝大多数公共场所都不能吸烟。
D. 以前这条小河上没有桥,人们只能涉水而过,非常不便。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的“能”含义是“擅长”。A.“能”,动词,“能够,可以”;B.“能”,动词,“擅长,善于”;C.“能”,动词,“能够,可以”;D.“能”,动词,“能够,可以”。题目较简单。
[考查目标]本题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虚词意义及用法的理解和掌握。
[试题分析]
“能”是现代汉语常用的助动词,基本的意义是表示有能力或有条件做某事,此外还有表示善于做某事、情理上许可或环境上许可等意义。表示善于做某事时,“能”之前可以用程度副词“很”“最”“非常“特别”等修饰,这是区别于其他意义的形式标记。原文中“郭老头能吃饭”是说郭老头胃口好、食量大,“能”表示善于做某事。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数他能说”中的“能”表示善于、擅长,与原文句中加点的“能”的意义和用法相同。A项中的“能”表示有能力或有条件做某事;C项“不能”中的“能”表示情理上的允准;D项“只能”中的能”表示环境上的许可。因此,只有B项符合条件。本题不要求考生辨析以上几种不同的意义用法,仅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日常学习生活中积累的语感发现其中存在的差异。
[试题亮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语言积累与建构”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习任务群4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要求考生“在自主修改病句和分析句子结构的过程中,体会汉语句子的结构特点和虚词的作用”。虚词是非常重要的一类词,意义和用法灵活多变。本题对于引导考生关注复杂的语言现象,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8. 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D )
A. 稗子的叶很像稻叶。但稻子是稻子,稗子是稗子,要分清楚。
B. 说话办事一定要公私分明,公是公,私是私,不能公器私用。
C. 从今以后,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咱们俩井水不犯河。
D. 瞧那个小姑娘,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真是个美人胚子。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察分析在不同语境中句子的用法和作用的能力。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浑身的衣服,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一个纽扣也不短”,属于描写性语句,袖子和领子是衣服的不同部位,“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说明俩老头在着装上讲究,穿衣很整齐;A.“稻子是稻子,稗子是稗子”属于说明性语言,突出强调“稻子和稗子”是有本质区别的,应该分清楚;B.“公是公,私是私”属于议论性语言,突出强调应公私分明的观点;C.“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属于人物语言描写,突出强调与对方划清界限。D项“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属于描写性语句,突出强调描写对象“小姑娘”长得漂亮的特点。从ABC三项内容来看,“稻子与稗子”“公与私”“你与我”,都处在对立面,D项“眼睛与鼻子”是面部两个器官,与“袖子和领子”是衣服的两个不同部分是一样的。
[考查目标]本题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结构语义的理解和掌握。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中常见的“A是A,B是B”结构的用法和作用。现代汉语中“A是A,B是B”有两种基本表意作用,一是用于对举,强调A和B二者不同,不可混为一谈;二是表示“地道”“不含糊”(见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强调A和B两者都是其该有的样子,含有套义的感情色彩。原文中用“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形容主人公衣着于净整洁,即第二种用法。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中的“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是第二种用法,与原文相同。其他三项则是第一种用法。试题不要求考生讲出以上两种用法的区别,而是要求考生根据日常学习生活中积累的语感发现其中的语言运用规则。
[试题亮点]本题结合文段设题,在具体语境中辨析相同语言形式在表意作用上的细微差别,有助于引导考生关注并认识语言的复杂性和规律性。
【2023高考真题】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
创新题型更注意情境性。题目凸显语言在具体环境中的实际运用能力、生活到语文学习的迁移能力。(四字成语、二字词语、关联词)在语境中的实际运用,分析文学作品中叠词的语意,标点符号的表现力,词语组合“像……似的”的不同表意,这些新题型直指学科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更加突出语境运用与表达,考题形式灵活多变,更注重考生的语境分析与理解能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松懈,像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摇动着抵御。这一身汗!等到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抹去嘴角的黄沙,他觉得他是无敌的,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
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
【审题】
(1)比较“处处”与“处”、“微微”与“微”“早早”与“早”语意上的区别;(2)得分点意识,分值3分,三处区别每点一分;(3)要有比较意识,“和处、微、早相比”是题目要求,答题时要在比较中区分语意不同;(4)重在“语意”的不同,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叠词的语境义。
【原文】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
【解析】这一段前部分为自然环境描写。由“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可知,“处处”比“处”多一个“处”,叠加在一起,“处处”到处都是,更能突出地面的干燥、结实。由“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此黄”可知,“微微”更能表现黄色之浅。由“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可知,“早早”有比平常时间更早的意思,更能突出祥子起得早,拉车时间之早。
【参考答案】
三个重叠词语“处处、微微、早早”与“处、微,早”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①“处处”是“到处”的意思,比“处”范围更广,能突出地面的干燥结实;②“微微”表示程度不深,比“微”程度更轻,更能表现出黑土中黄色之浅 ;③“早早”意为很早,比“早”更突出祥子(起得早)拉车的时间之早(也表现出他希望通过勤劳来改变生活的渴求)。
【拓展】
叠词及其表达效果
叠词是汉语的一种特殊的词汇现象,使用非常普遍。汉语的名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动词以及象声词都有重叠变化。有人作过统计,《诗经》三百零五篇中,使用叠词的有二百篇。而在今天的文学作品中,叠词也是频频使用。高中课本的选文如《氓》、《声声慢》、《荷塘月色》等都有大量的叠词使用。在高考中也多次对叠词的表达效果进行了考察。运用叠词,不仅能在形式上增添语言的韵律美,而且能在内容上突出事物的形象美,还能在情感的抒发上体现其感染力。
[试题分析]重叠是汉语一种很有特色的语言现象。古今文学作品都非常重视重叠词语的使用。汉语中多种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一部分能够重叠,重叠形式也多种多样,如AA式、AABB式、ABAB式、ABB式等,重叠后的语义也有相应的变化。本题考查的是AA式重叠。一般来说,名词的AA式重叠带来周遍义,强调全部、每一,如“人人”,动词重叠有尝试义、短暂义,如“看看”:形容词、副词重叠有程度加深或者恰当义,如“长长”“大大”。本题并不要求考生回答得这么专业,只需要根据语境判断出重叠词语和原式在语义上的不同。第一个重叠形式是“处处”,原式是“处”,现代汉语一般不单独使用。“处”表示地方如“问询处”,重叠后的“处处”表示周遍义,即每一个地方,文中意思是每个地方都干燥结实。第二个重叠形式是“微微”,原式是“微”表示轻微,重叠后微小的程度加深,表示更加轻微,文中表示黑土发黄的程度非常轻微。第三个重叠形式是“早早”,原式“早”表示时间靠前,重叠后表示很早,文中意思是祥子愿意早上很早就去拉车
[试题亮点]本题是高考中首次考查考生对篇章中出现的重叠形式语法意义的把握能力,有助于引导考生在学习中注意辨析看似相同的语言形式在表意上的差别,增强考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分)
(1)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
(2)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
【审题】结合具体语句子,解释两句“像……似的”表意上的不同。注意是“表意”上的不同,要结合语句解读“像……似的”的语境义。
【解析】第(1)句:“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这里的“像……似的”明显不是比喻,它是对前一句“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的原因解释,是进一步补充说明,意思为“我们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因为互联网并不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像……似的”,表示看似是,但其实不是,表达出否定的意思。
第(2)句:“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在寒冷的街头,凉风飕飕灌进祥子的袖口,人体本能反应打了一个冷颤,哆嗦了一下。这种生理反应,就如同人洗冷水澡下水时的生理反应一样,身体来个“一哆嗦”。“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使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像……似的”,表示“与……相似”,表述更加形象。
【参考答案】 22.①“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的意思是互联网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像……似的”表示看似是,但其实不是,总体上表示否定;②“像洗冷水澡似的”是打比方,表示“凉风飕进他的袖口”的感觉就如同“洗冷水澡”一样,“像……似的”表示“与……相似”。(3 分)
[考查目标]考查考生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的能力
[试题分析]语言文字运用I和亚的材料文体不同,前者是科普类文本,后者是文学类文本,行文风格上也有较大差别。“像……似的”基本含义是表示跟某种事物或情况相似,但是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有时会有较大不同。语言文字运用I中带“像……似的”的句子是“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结合上下文可以看出,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实际上互联网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是用一种比较委婉的说法表示了否定的意思。语言文字运用I作为文学性很强的文本,用了多个贴切的比喻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带“像……似的的语句是“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描写了冷风钻进祥子袖口时他的身体感觉,和全身洗冷水澡时感觉相似。
[试题亮点]语用题中首次出现关联材料 I和材料I两个文段的试题,引导考生注意辨析同样的语言形式在不同语境中表意的差别。
一、高考“语境词义推断”真题汇总 (2023年)
【2023高考真题】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 ) T21. 星球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成语。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6分)
卧薪尝胆 庖丁解牛 一鼓作气
(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 )T17. 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T18.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 T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
T22.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分)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T20.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2023高考真题】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 ① 。
可是最近,樊女士发现,自从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入睡以来,耳朵里开始有了“嗡嗡嗡”的耳鸣声。去医院一看,居然是过度使用耳机造成的突发性耳聋。那么,使用耳机 ② ?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即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60%,时间要限制在60分钟以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但事实上, ③ ,还可能逐渐升级。
对耳朵来说,过大的声音就是噪音,噪音会对耳道产生压力,压力又会撞击鼓膜听骨链传到内耳,震荡前庭淋巴液,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下来,会出现晕车一样的头晕症状。声音过大还会损坏耳蜗中的听觉毛细胞,导致耳鸣。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形成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
20.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B)
A.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
C.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解析】考点:人称代词的含义(意义和用法),语境中词义的推断,强调情境性和交际性。人称代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去断定:是特指,还是泛指;是单指还是复指;是少数几个还是某一群体;是实指,还是虚指。解析时,首先要结合语境,理解人称代词所指代的人是谁,然后再来找答案。
A. 表示疑问,“谁主沉浮”,“谁”指“什么人”,是毛泽东的设问。
B. 表示任指,“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中“谁”是指“任何人”。
C. 表示虚指,“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中“谁”与“知道”一起,表示“不料”的意
D. 表示定指,“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中“谁”是指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都十分确定的一类人,《谁是最可爱的人》原文指人民志愿军。
【拓展】“谁”的意义和用法
1.疑问代词。①问人。例:谁知道这道题目答案?②用在反问语气里,表示没有一个人;谁能反对人是需要空气才能存活?③谁知道。“谁知道”有时候是“不料”的意思。例: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2.虚指,表示不知道的人或无须说出姓名和说不出姓名的人。例:①我的书不知道被~拿走了。②今天没有谁来过。
2.任指,表示任何人。
①用在“也”或“都”前面,表示所说的范围之内没有例外。例:这件事谁也不知道。大家比着干,谁都不肯落后。
②主语和宾语都用“谁”,指不同的人,表示彼此一样。例:他们俩谁也说不服谁。
③两个“谁”字前后照应,指相同的人。例:大家看谁合适,就选谁当代表。
【2023高考真题】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事有凑巧,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方,我听见过三位老师讲“破釜沉舟”这个成语。第一位教师是这样讲的:“‘破釜沉舟’表示坚决的意思。做事一定要坚决。无论做什么,只要是正当的、应该做的事,就必须抱定只许前进而不许后退、只许胜利而不许失败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成功。如果( ),工作还没开始就准备下失败的退路,那样一定不会成功。①当然,②前进的目的必须正确。③在这一点上,④我们不能跟古人相提并论。由于时代的局限,古人,尤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人,做事的目的在今天看来很多是成问题的,下定决心做好事是应当的,如果坚决做坏事,那就不应当了。”第二位教师是另一种讲法,他说:“‘釜’就是锅,‘舟’就是船。‘破’和‘沉’都是动词。‘破釜’是‘使釜破’的意思,也就是把锅砸碎;‘沉舟’是‘使舟沉’的意思,也就是把船凿沉。这样用法的动词叫作‘使动词’。同是做饭的工具,古代叫‘釜’,现代叫‘锅’;同是水上运输工具,古代叫‘舟’,现代叫‘船’;这是古今词汇的演变。像古代叫‘冠’,现代叫‘帽子’,古代叫‘履’,现代叫‘鞋’,都是这种情形。曹植《七步诗》里有‘豆在釜中泣’的句子,___________,这里的‘釜’和‘舟’跟‘破釜沉舟’里的‘釜’和‘舟’意思相同。”第三位教师讲得比较简单,话说得比较少。他这样讲:“项羽渡河进攻秦朝的军队,渡河之后,把造饭的锅砸碎,把船凿沉,断了自己的退路,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终于把秦军打败了。后来大家就用‘破釜沉舟’这个成语表示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牺牲的意思。”
21. 星球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成语。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6分)
卧薪尝胆 庖丁解牛 一鼓作气
【原文】第三位教师讲得比较简单,话说得比较少。他这样讲:“项羽渡河进攻秦朝的军队,渡河之后,把造饭的锅砸碎,把船凿沉,断了自己的退路,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终于把秦军打败了。(成语来源)后来大家就用‘破釜沉舟’这个成语表示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牺牲的意思。(成语的引申义和比喻义)”
【解析】按照上面模式,先讲成语的出处,然后解释成语含意即可。首先分析第三位教师讲解的内容,“项羽渡河进攻秦朝的军队,渡河之后,把造饭的锅砸碎,把船凿沉,断了自己的退路,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终于把秦军打败了”,这是先讲解了与成语有关的故事,解释成语的基本意思;“后来大家就用‘破釜沉舟’这个成语表示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牺牲的意思”,这是讲解了成语的引申意义,即现在的含义。
【官方答案】
“卧薪尝胆”示例:①越王立志报仇,夜里睡柴草,饭前尝苦胆,敦促自己不忘报仇雪耻。②后来用以表示刻苦自勉,奋发图强。
“庖丁解牛”示例:①庖丁为文惠君分割牛,运刀准确自如。②后来用以表示技艺高超,运用得心应手。
“一鼓作气”示例:①古代击鼓进军,第一通鼓士气高涨,第二通以后逐渐衰竭。②后来用以表示趁着刚开始劲头儿大时,一口气把事情完成。
评分参考:意思答对即可。成语故事讲解正确给2分;成语道理阐释正确给3分。语言流畅给1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五大新题型及解析》(节选)
第21题巧置情境,兼具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有效引导考生学以致用,回答这一问题,是对成语、典故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继承和弘扬,另一方面也要考虑这个表达任务的情境场合及受众对象的知识水平与期待。试题给出答案示例,可从成语故事讲解是否正确、道理阐释是否正确、语言是否流畅、字数是否要求等方面进行评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