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古代诗歌阅读主观题19种题型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胡无人①(节选)
陆游
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
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
铁衣度碛②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
三更穷虏送降款③,天明积甲如丘陵。
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
[注]①胡无人:古乐府篇名。②碛:沙石堆积之地。③降款:投降的文书。
诗歌三、四句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萧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字公序,号西湖醉老,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请结合诗句分析尾联是如何抒情的。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②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③,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金陵:南京的古称,六朝(东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古都。凤凰台:故址在金陵凤凰山上。②二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一作“一水”。③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语出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超然客公众号
本诗为咏史怀古类作品,请分析本诗的抒情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山雨
[清]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①。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注】①离披:散乱的样子。
作者通过什么方式描写山雨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题目。
咏史诗(其二)
〔东汉〕阮瑀①
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
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
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
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
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
咏史诗(其六)
〔西晋〕左思②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注】①阮瑀,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妙于音律。②左思,西晋著名文学家,当时的门阀制度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超然客公众号
两首作品都吟咏荆轲刺秦的故事,但表达方式和用意有差异,请比较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①,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①纡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
本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夜过邵伯湖
李东阳
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
飘飖双鬓风,恍惚无定止。
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
江湖日浩荡,行役①方未已。
羁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
注:①行役:因服军役、劳役或公务而在外跋涉。
本诗运用了什么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题目。
永遇乐
苏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国心眼。燕子楼①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②夜景,为余浩叹。
[注]①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一说张建封之子张情)为佳人在宅邸所筑小楼,②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建造。
上阕和下阕在表达方式上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9.对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蜀相①
杜甫(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②
杜甫(唐)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③。三分割据纡筹策④,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⑤,指挥若定失萧曹⑥。运移汉祚⑦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①《蜀相》是诗人在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探访了成都城西北诸葛武祠写下的。②《咏怀古迹五首·其五》是诗人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访武侯祠写成的组诗之一。③肃清高:清高品格令人肃然起敬。④纡,苦心谋划。纡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⑤伊吕:辅佐商汤的伊尹和辅佐周文王、武王的吕尚(姜子牙)。⑥萧曹:刘邦的得力谋臣萧何、曹参。⑦祚:帝位。超然客公众号
结合以上诗句,分析两首诗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雪
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本诗和柳宗元的《江雪》都以“雪”为物象,但是表达方式和情感却不相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梓州①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②翻③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治所在今四川三台。②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创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日渐开化。③翻:翻然改变。翻,同“反”。
结合全诗,谈谈诗歌在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上有何特点。
12.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小题。
赠弹筝者①
萨都剌
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
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
【注】①本诗写于元泰定四年(1327),即萨都剌登进士第前后。
请简要分析尾句在结构上的妙处。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小题。
采地黄①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这首诗在叙述上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崇义里①滞雨
李贺
落莫谁家子,来感长安秋。
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
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
南宫②古帘暗,湿景传签筹③。
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
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④。
【注】①崇义里:长安街坊名。宋敏求《长安志》中有“朱雀街第二街,有九坊,崇义里其一”这样的记载。②南宫:尚书省,诗中指尚书省中主管官员选授的吏部。③签筹:古代滴水计时器中标示时刻的竹签。④封侯:投笔从戎,立功以封侯。《后汉书·班超传》中有“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超然客公众号
这首诗感情基调低沉忧郁,抒情方式多样,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临发又开封”用了哪一种描写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手法的作用。
1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飞花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友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两首诗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表情达意中的妙用。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①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②春。
为于耆旧③内,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
1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 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南宋]徐 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注]。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 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超然客公众号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参考答案
1.形象:塑造了不畏艰险、勇敢作战的报国将士形象。
如何塑造:①通过动作描写,“追奔”“夺”等动作表现“丈夫”勇敢作战;②借环境烘托,“青海月”“黄河冰”等表明疆场的广阔,从而表现“丈夫”的一往无前。
2.①直抒胸臆。“过此不堪回首处”意思是,这样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不值得回忆了。诗人伤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都已不在,就连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放言宏论的苏轼和客子,也早已杳如黄鹤。②借景抒情(以景结情)。末句以景结情,诗人将一腔忧思愁绪寄托给荒矶鸥鸟、衰草寒烟。作者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感喟相交织而成的凄凉意绪。
3.①借景抒情。颈联写眼前所见古都金陵的自然风物,寄寓对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朝代兴废的感慨。
②借典抒情(用典)。用“浮云蔽日”这一典故,表达诗人对君王被奸邪小人蒙蔽的担忧。
③对比抒情。借三山、青天、长江、白鹭洲等自然的永恒与吴宫花草、晋代衣冠等人事的多变对比,表达物是人非的历史思考;借当年金陵的繁华吴与今日的荒芜破败对比,表达昔盛今衰的历史感叹。
4.作者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出这场山雨的。“山雨忽来人不知”,山雨来得突然,人对此不知不觉。“沾湿”更加说明雨水不大。
5.阮诗咏史,重在记叙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描写荆轲的威武形象以及相送之人的赞叹,借此抒发对荆轲英雄之举的缅怀;
左诗咏史,虽然描写了荆轲和高渐离酒酣高歌的片段,赞美荆轲的高傲气概,但重在议论,针对西晋社会现实发出不平之鸣,对贵者藐视,对贱者礼赞,批评门阀世族对下层人才的戕害。
同用一故事,但用意有别,阮籍在乱世中追慕英雄;左思在压抑社会中,礼赞低贱者,渴求施展抱负。
6.议论
(1)赞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与丰功伟绩。
(2)对诸葛亮功业未遂的深切叹惋。
(3)寄托了诗人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
7.(1)借景抒情,本诗写了连空的苍雾,堕水的冉月,飘飖的风,辽远壮阔,却让诗人倍感“恍惚”,飘摇“无定”。(2)诗歌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羁旅生活的无限厌倦愁绪。“羁栖正愁绝”直接点明了羁旅之愁。
8.上阕侧重记叙和描写,叙述了词人的梦境和梦醒后在小园中徘徊寻梦的事情,包含着寻梦不得的忧伤和独自一人的寂寞。下阕侧重抒情和议论,抒发了故园之思,表达了对人生如梦、古今世事变化的思考。超然客公众号
9.(1)《蜀相》全诗熔情(抒情)、景(描写)、议(议论)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首联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颔联“映阶隔叶”为描绘的景物,色彩鲜明,静动相衬,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颈联两句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高度评价了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2)而《咏怀古迹五首•其五》全诗以议论为主,诗中除了“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首句就以议论入之,高度评价诸葛功绩名垂天地流芳千古。颔联和颈联充分肯定诸葛亮的丰功伟绩、高风亮节和卓越才华。尾联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武侯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全诗既有对诸葛亮高尚品节的赞扬,也有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选。
10.①本诗以议论为主,以“雪”为题,但是却并非咏雪,而是由雪是否为瑞兆而引发议论,表达了诗人对达官贵人的讽刺和憎恶,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②《江雪》则是以描写为主,描绘了一幅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垂钓。塑造了一个虽然孤独,却清高孤傲、凛然不可侵的渔翁形象,寄托了诗人清高孤傲的情怀。
11.①借景抒情。首联、颔联通过描绘巴蜀雄秀的山川风光,表达了作者对梓州风土的赞美。②叙事抒情。颈联叙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③用典抒情。尾联用典,期望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革新吏治,大展宏图。超然客公众号
12.尾句运用了以景结情的结构技巧。“扬子江头月满船”描写了一曲终了后,四周一片安宁,奏者、听者都沉浸在筝曲之中,各怀心事,只见月光照进船头的场景,既表达了知音难觅的感叹,又表达了理想和抱负难成的失落。诗人以月光暗喻心事,意境悠远含蓄,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13.(1)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没有明写怨语,但是读者读来却愈觉辛酸。
(2)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3)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着自己的爱憎之情。
14.开篇直抒胸臆。诗歌以“谁家子”发问,诗人直接以落寞的形象出场,对秋感伤;壮年白头,黯然落泪,这些画面奠定了全诗忧郁低沉的感情基调,直接点明诗人内心的感伤和忧愤。中间借景抒情。诗人滞居崇义里,眼前的瘦马以败草为食,雨沫在寒沟里漂浮,“寒”字极力渲染了环境的凄清;远望,南宫在烟雨迷蒙中昏暗模糊,“暗”字渲染了悲凉氛围。最后用典抒情。最后两句运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得以封侯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想立功封侯的愿望,同时反用其意,“封侯”只能在梦中实现,更表达了这一理想在现实难以实现的痛苦与无奈。
15.①运用了细节描写。
②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
③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16.①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明手法)
②第一首借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则借用早春清新之景反面烘托离别之情,以乐景写哀情。(阐运用)超然客公众号
③两首诗都抒发了思念故乡之情和送别之情。(析效果)
17.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意象及分析其对诗歌抒情方式的分析能力。
“峨眉”指峨眉山,属于蜀地,是诗人的居住的地方;“岘首”是岘首山,在襄阳,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代指诗题中的郑炼将要前往之地——襄阳。上句“峨眉晚”写出天色薄暮之际,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与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此句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隔两地,相距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18.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19.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