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令要清晰,不可含糊——评2024新高考一卷作文题
作者:安徽蚌埠第一中学 吴金昌 时间:2024/6/8 21:23:5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三个选项中最容易写的是第二个,其实也是材料提供者隐藏的观点——互联网、人工智能的运用,不会减少问题,却会有更多的问题出现。这是乐观的态度,也是客观规律。人工智能扩大了我们的知识视野,延展了我们的认知广度,必然会遇到更多的新生事物,产生更多的认知问题;同时人工智能也延伸了我们认知的深度,我们对世界万物的微观认知也更加深入,更加精微,同样会产生新的认知问题。此外,问题——答案——问题——答案——,是螺旋递增的,世界上没有终极答案,随着认知维度的提高,原先没有发现问题的地方同样隐藏着问题。
能不能反弹琵琶呢? 互联网、人工智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导致问题的减少。这其实也是许多人的担心,人们过于依赖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一切知识和认知都是从互联网到互联网,人成了互联网世界的知识搬运工。这种极端的现象是存在的,因为这些人把自己的头脑交给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丧失了人的主体性,成了技术的附庸。
“不增不减”的说法富有哲学色彩,哲学就是将世界简单化,抽象化,问题即答案,答案亦问题。互联网、人工智能是物,物不能改变人,只要确立了人的主体性,从中形而上地超越出来,“冷眼”看世界,其实世界亦简单,亘古未变,不生不灭,惟真以求,惟善惟美。
学生无论选择哪个角度,只要能逻辑自洽,自圆其说就行。
然而,也有可能学生会发现材料提供者对人工智能的误解,人工智能不是用来回答问题的,而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回答问题是认知层面的知识性问题,解决问题是实践层面的策略性问题。例如你想创作一首歌曲,人工智能不是告诉你乐理知识,而是能根据你的要求,创作出可以演奏,甚至由数字歌手直接演唱的作品;再如,对待一个急需高难度心脏手术的病人,人工智能不是告诉医生生理学、病理学等知识,而是提供科学的手术方案,甚至是人工智能机器医生直接手术。这才是真正人工智能,它是基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经过大数字模型训练,培养出来,广泛运用于金融、工业、医疗、教育、军事、生活等诸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将人工智能停留在知识获取层面,是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令人遗憾的是,材料中的作文写作指令将本已清晰的立意做了模糊化处理——“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联想和思考”是宽泛的,只要提到“互联网、人工智能”或者“问题和答案”就应该算是符合要求。比如,学生写《互联网是把双刃剑》《人工智能并不万能》;再比如学生写《问题的答案是多元的》《谁说问题一定会有答案》。这些显然与命题人的命题意图不符,但是有了上面的写作指令,也不能算学生跑题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是一句作文命题人常用的套话,翻开高考真题卷和各地的模拟卷,都有这句话,复制粘贴即可。作文指令如果改成“对上面这个问题你有怎样的观点,请加以阐述”,则不失为材料简短、表意明确、指令清晰的好作文题。
附2024年新高考一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者简介
吴金昌,现任教于安徽省蚌埠第一中学,中学高级教师,蚌埠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蚌埠市阅读榜样人物.阅读点灯人,书香安徽十佳阅读推广人,蚌埠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安徽省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出版有《天马行空说诗词》,另有《润泽生命的语文教育》(待出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