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语文全国一卷试题和答案( 适用地区:山东、广东、湖南、湖北、河北、江苏、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河南)

作者:不详  时间:2025/6/10 9:14:56  来源:江苏考试  人气:

(一)阅读Ⅰ
种植入门问答
问一:譬如种植一株树,或者一株花,如何能使之必然生活,而且会发荣滋长?
答:如果这一株花或树,得来时并无重大损伤,且出土未久,未曾枯槁,依法种植,断无不能生活之理。
问二:如何说是依法种植?
答:第一须择天晴之候,泥土干燥,深耕浅种。如有多枝,勿使分枝之处埋入土内,将泥土桩实,浇足凉水,这水要使地下之土与盖上之土,和花树之根结成一体,是谓依法种植。
问三:依理想而论,种植花树以阴雨天为宜,为何舍此不取,反要选择天晴之日?
答:烈日之下,种植固非所宜,然须择晴天的早上或晚上。因为在雨天,泥土一经雨淋,容易成块,种植之后,不能与花树之根及加入之土融合凝结,以致中多空隙,根须不但不能发达,且易腐蚀。所以必求天晴之日,将干泥粉碎,加入根之四周,使无一处空隙,然后灌之以水,则花树之根能与泥土融成一片,是以种树必得趁晴天。
问四:……
答:……
问五:深耕浅种之说,如何解释?
答:所谓深耕,即是种树之穴必掘之稍深,较种下之树根越一倍;种时仍将掘出之松泥,填入穴内,中部稍稍高起,这就指浅种。继乃将树根安置妥帖,而旋转一周,使泥土与根相和洽。然后四周再加泥土,让其与穴外原有之泥土相和洽,于是稍加坚实,再浇足水,是谓深耕浅种。
问六:必须深耕之理由安在?
答:花树发达与否,全靠乎根,假使根须不能发达,花树亦不能发达。倘使种植时仅掘至应种之下而止,则根须不易发展,花树即不能繁荣,此为必须深耕之理由。
问七:既深耕矣,深种有何妨碍,何以必须浅种?
答:花与树之呼吸,在枝干与叶,如人之有口鼻,人苟闭塞口鼻,必致窒息。使花与树之枝干,深陷土内,亦必致窒息,此即不可深种之理由。
问八:种植花树方法,尚有其他不可不知的条件否?
答:尚有三端不可不明白:第一,种植花树的地位;第二,种植后的浇灌干湿;第三,施肥料的时期和浓淡。三端缺一,不能使种后之花树延长生命,而且也不能发达。
问九:如何是地位?
答:地位有两种,一种是方向,一种是高低。
问十:方向应当如何?古人说是向阳的好,是否如此?
答:这是不差的,但是也有较为喜阴的,即使喜阳的花树,长久晒在烈日之下,亦非所宜。
问十一:高低又怎样解释?
答:花树有喜干的,也有喜湿的,但即使喜湿的花树,如时常浸在水内,除浮萍水草等外,绝不能耐。所以种植花树之地,必较平地为高,使大雨之后,无积水之患。
问十二:请问浇灌的干湿如何?
答:浇灌必依天时的干湿而定:风和日暖,雨水调畅之时,不必浇灌;天晴较久,夜无露水,间日浇灌;炎夏烈日,每日浇灌,或晨夕各一次浇灌。浇灌必须在日尚未出,或日已没落时,地面热气全消,方为有益无害。不然,郁热之气,蕴蓄于根,易致腐烂。假使干湿难定,则自以较干为宜,常言道“湿不如干”,乃经验之谈也。
问十三:请问施用肥料之时期和浓淡,如何方称适当?
答:时期各有先后,然就普通而言,以立冬之后与立春之前,最为适宜。施用肥料,须在天晴之后,若在雨天肥料随流水而去,不但效用全无,且雨时根须已湿,加以肥料沾着易致腐烂。至于肥料浓淡以及肥料多少,常语曰“肥不如瘠”。如此观之,施肥不若淡而次数多为妙,湿时施干肥,干时施液肥可也。
问十四:“湿不如干”“肥不如瘠”,依理想而论,似乎相反,请问理由安在?
答:所谓湿干肥瘠,皆是过分而言。因为过干如经发觉,可以立刻浇灌而使之湿,过湿则不能立刻使之干也,肥瘠亦然。盖一则能补救,一则不能补救,此其理之一。过干过瘠之弊,花树枝叶至多暂时憔悴,一经发觉,实时浇水、上肥,尚易补救。过湿过肥,其病先在于根,根已腐烂,枝叶尚繁茂,及至根部腐烂殆尽,枝叶变化,补救已无及矣,此其理之二。
问十五:除以上问答外,尚有不可不知之事理否?
答:尚有一端为入门不可不知者,余常谓培植花树,与教育儿童无异。教育儿童的最要条件,为多注意,少干涉。假使少注意,而多干涉,不但于儿童身心无益处,反多弊害也。种植花树亦然,一花一树,既经依法种植之后,须时时留意,有无害虫滋蔓,或风吹、雨打、日炙、霜侵,有则及时补救。切不可时常移植,攀折摇动,使之不能安定,如此则自然枝叶茁发,花果丰饶。而所谓入门,亦尽于此矣。
(摘编自黄岳渊、黄德邻《花经》)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牡丹具有喜干怕湿、忌积水的习性,因此其种植地最好选择在干燥向阳、  ①  的地方。栽种前先挖土坑,坑的具体大小以根系放入后能充分舒展为原则。再将基肥填入坑底,覆上一层约10厘米的厚土。然后将植株置入坑内,用手扶持端正,填土一半,轻提植株并左右摇动,使  ②  。栽植深度不可过深或过浅,过深则 ③  ,过浅又容易发生倒伏。最后将土填满,用脚踩实后再浇透水。


【参考答案】
①地势比平地稍高  ②泥土与根系相和洽  ③不利于植株的呼吸


4.根据上下文,问四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请写出一个并阐述理由。(4分)

【参考答案】
示例一:
问题:种植之前如何预判天气是晴天还是雨天?
理由:问三和问五围绕问二回答的第一句话提问,因此问四应针对问三的回答设置问题。问三回答的主要内容是雨天种植的弊端以及晴天种植的方法,而在种植之前预判天气是至关重要的。

示例二:
问题:为使花树之根与泥土融合凝结,浇水量具体多少才算合适?
理由:紧承问三的回答设置问题,问三的回答中对浇水量多少才算合适解释得并不清晰,没有给出具体标准。

5.与本文类似,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也把种树比作对待孩子,二者的养护理念有什么不同?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
第一问:
①柳文认为应遵循自然生长规律,让树木依照本性生长,不再管它;②本文强调依法种植之后,还应依常规进行养护。

第二问:
①柳文的写作目的是借种树之道说明政令频出的危害,希望为官者不要打扰百姓的生产生活;②本文是希望读者培育的植物可以枝叶茁发、花果丰饶。

(二)阅读Ⅱ
文本一:
鼓书艺人[注](节选)  老 舍
一九三八年夏,汉口战局吃紧。
浑浊的长江,浩浩荡荡地往东奔流。形形色色的难民,历尽了人间苦难,正没命地朝着相反的方向奔逃。翅膀下贴着红膏药的飞机,一个劲儿地扔炸弹。炸弹发出揪心的咝咝声往下落,一掉进水里,就溅起混着血的冲天水柱。
一只叫作“民生”的白色小江轮,满载着难民,正沿江而上,开往重庆。船上的烟囱突突地冒着黑烟,慢慢开进了“七十二滩”的第一滩,两岸的悬崖峭壁,把江水紧紧挤在中间。
房舱和统舱里都挤满了人,甲板上也是水泄不通。在浓烟直冒的烟囱底下,有五六十个小孩子,手足无措地紧紧挤在一起。他们已经没了家,没了父母,浑身都是煤烟和尘土,就像刚打煤堆里钻出来一样。
湍急的长江,两岸怪石林立,江水像条怒龙,发狂地在两山之间扭来扭去。过了一道险滩,紧接着又是一道,然后直泻而下。船在江面上颠来簸去,像一条毛毛虫在挣命。汽笛一响,船上每个人都吓得大气也不敢出,唯恐大难临头。有的时候,迎着激流而上的满载的船,猛地摇晃起来,江水从船帮一涌而入,把甲板上的每个人都浇个透湿。
太阳一落到峭崖的背后,寒风就吹得乘客们直打战。偶尔一线阳光从岩石缝里漏过来,在汹涌的江面上投下一道彩虹,美得出奇。
大江两岸,座座青山,处处陡坡,都有自己的名字。它们千姿万态,构成一幅无穷无尽的画卷。古往今来,多少人讴歌过江上变幻莫测的美景,多少人吟咏过有关它的神奇传说。楚怀王和巫山神女幽会的古迹犹存。可是这些逃难的旅客已顾不得这些,当江轮穿过巫峡,打绝代佳人——神女峰面前驶过时,他们都毫不动心。
难民们没闲心,也没立足的地方,没法凭栏观赏景致。所有乘客,不分老少贵贱,都被眼前的危险和茫茫前途吓住了。特别使人难受的,是生活上的不便。房舱里的人出不来,因为甲板上满是人,行李堆成了山。甲板上的人也活动不了,因为没空当儿。所有的人都紧紧地挤在一块儿。可是,疲劳不堪的茶房还是想法给乘客们开饭。他们光着脚走路。那些沾满了煤烟和尘土的脚丫子,把它们挨过的所有东西都蹭脏了,在行李卷和包袱上留下小泥饼子。他们的脚沾不着甲板,只好见什么踩什么,——哪怕是踩在乘客的脸上或身上呢。被踩的人又叫又骂,结果是更乱,更惨。
在“民生”轮上,谁心里也不平静,人们不是烦恼,就是生气,悲伤。两岸美丽的青山映入眼帘也振奋不了他们。生活太无情,真是遭不完的罪孽,说不尽的伤心。
乘客中看来只有一个人是既不悲伤,也不发愁。这人就是方宝庆,四十开外,他靠一面大鼓、一副鼓板和一把三弦,在茶馆里唱大鼓、说评书吃饭。他是个走江湖卖艺的,大半生带着全家走南闯北。日本人进了北平,宝庆带着全家去上海。上海沦陷了,他们又到汉口。如今敌人进逼到汉口市郊了,他和全家又跟大伙儿一起往重庆逃。北平是宝庆的家。他唱的大鼓,全是京韵的。他要想留在北平很容易,用不着遭这么大罪,受这么多苦。他不明白自己是不是爱国,可是他宁愿丢下舒舒服服的家和心爱的东西,不愿在飘着日本旗的城里挣钱吃饭。
上了“民生”不到几个钟头,他就认得了几乎所有同船的人。没过多久,船的每个角落他都熟悉,什么东西在哪里,他都知道。要是他实在找不到别的事情可干,就顺着狭窄的铁梯,爬上甲板,看看烟囱下面那些没人管的,满身是煤烟的小孩儿。
宝庆看到这些一身煤烟的可怜孩子,觉着心疼。看着他们,想起他说过的那些动人心弦的故事,他体会得出这些可怜的小家伙在大乱中失去爹娘时的那份伤心劲儿。他也想象得出他们怎样没衣没食,挨饿受冻,从上海、南京一路捱过来,现在又往四川奔。
他希望能拿出三四百个热腾腾的肉包子来,给这些面带病容的黑乎乎的小宝贝儿吃。可是有什么法子呢,他什么也拿不出。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他跑江湖卖唱,多年学来的要来就来的笑容和容易交朋友的习惯,在这些遭难的孩子面前,一点儿也使不上。他一言不发,傻里傻气地站着发愣。突突冒烟的烟囱里落下来的黑煤灰,在他那没戴帽子的秃头上,慢慢地积了厚厚的一层。
听见下面甲板上传来欢呼声,他像从梦中醒来,往下看,乘客们都在高兴,因为船已经驶过了最后一道险滩。两岸只有平缓的山坡,江面变得又开阔,又平静。
船拢岸时,西边天上的太阳已经现出金红色。一时间谁也没动。那些驾着船安然穿过险滩的船长和领港,那些瞧着他们的茶房和乘客,一个个都累得不想动了。
宝庆掸了掸光头上的煤灰,张大了嘴,大声对孩子们叫道:“来,快来,都来,洗个澡。”他推开人群,领着孩子们走过跳板,像赶一群鸭子,扑通扑通地跳进水里。
(马小弥译,有删改)
文本二:
我为什么离开武汉(节选)  老 舍
在大时代中,专凭着看与听,是不能够了解它的,旁观者清,只是看清了事实的动态,而不能明白事态中人物的情感。看别人荷枪赴前线,并不能体念到战士的心情。要明白大时代,必须在大时代中分担一部分工作。有了操作的经验与热情,而后才能认识时代一部分的真情真意。一部分自然与全面有异,可是认识了一个山峰,到底比瞪着眼看着千重雾岭强。因此,我既然由亡城逃出来,到了武汉,我就想作一点我所能作的,而且是有益于抗战的事。干什么去呢?最理想的当然是到军队里服务。但是,我去不了。我的身体弱。
伤心与自怨是没用的。我决定停在武汉,写稿子,不再作赴前方的梦。一边写文章,一边办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事务,一直到了今年七月月尾。这时候,武汉已遭过两次大轰炸。轰炸,随便吧,炸不死就写稿子。炸弹有两次都落在离我不很远的地方。有些人已向我讨论迁移的问题了,我不大起劲,我以离开武汉为耻。多住一天,仿佛就多一份勇气与力量。
我真不愿走!迁移之议既成,武汉不允许我住下去了。船票不易得,抓到一张,便须起身。流亡者的生活一半是在舟车之上。


(发表于1938年10月,有删改)
[注] 老舍于1948年至1949年创作了长篇小说《鼓书艺人》,被译为英文,1952年出版。中文原稿遗失,后根据英译本回译为中文。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开头写长江向东奔流与难民向西奔逃,炸弹下落与水柱溅起,富有镜头感,将“战局吃紧”真切地呈现出来。
B.文本一写“江水像条怒龙,发狂地在两山之间扭来扭去”,这里的江水象征抗战的艰辛曲折以及人们不屈不挠的意志。
C.文本一写乘客们在寒风中打战,转而又写阳光在江面上投下彩虹,这里的阳光和彩虹都象征着难民们的希望。
D.文本二是老舍在抗战中的自述,从不愿离开武汉到最终离开武汉,他在思想和认识上发生了重大转变。
【参考答案】  A
(三)阅读Ⅲ
材料一:
郑伯如晋,子大叔相,见范献子[注]。献子曰:“若王室何?”对曰:“老夫其国家不能恤,敢及王室?抑人亦有言曰:‘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今王室实蠢蠢焉,吾小国惧矣,然大国之忧也,吾侪何知焉?吾子其早图之。”
(节选自《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材料二:
漆室女者,鲁漆室邑之女也。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旁人闻之,莫不为之惨者。其邻人妇从之游,谓曰:“何啸之悲也?”漆室女曰:“吾忧鲁君老,太子幼。”邻妇笑曰:“此乃鲁大夫之忧,妇人何与焉!”漆室女曰:“不然,非子所知也。昔晋客舍吾家,系马园中。马佚驰走,践吾葵,使我终岁不食葵。邻人女奔,随人亡,其家倩吾兄行追之。逢霖水出,溺流而死,令吾终身无兄。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吾甚忧之。”
(节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三)


材料三:
鲁监门之女婴相从绩,中夜而泣涕,其偶曰:“何谓而泣也?”婴曰:“吾闻卫世子不肖,所以泣也。”其偶曰:“卫世子不肖,诸侯之忧也,子曷为泣也?”婴曰:“吾闻之异乎子之言也。昔者宋之桓司马得罪于宋君,出于鲁,其马佚而吾园,而食吾园之葵。是岁,吾闻园人亡利之半。越王勾践起兵而攻吴,诸侯畏其威,鲁往献女,吾姊与焉,兄往视之,道畏而死。越兵威者,吴也;兄死者,我也。今卫世子甚不肖,好兵,吾男弟三人,能无忧乎?”
(节选自韩婴《韩诗外传》卷二)


材料四:
战国之时,说客辨士尤好借物以喻其意,非以为实有此事也,乃汉晋著述者往往误以为实事而采之入书。《春秋传》子大叔云“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此不过设言耳。其后衍之,遂谓漆室之女不绩其麻而忧鲁国;其后又衍之,遂谓鲁监门之女婴忧卫世子之不肖。而有“终岁不食葵”“终身无兄”之言,若真有其人其事者矣。由是韩婴竟采之以入《诗外传》,刘向采之以入《列女传》。传之益久,信者愈多,遂至虚言竟成实事。乃世之士但见汉人之书有之,遂信之而不疑,抑亦过矣。
(节选自崔述《考信录》)
[注] 春秋末期,宗周王室动荡,晋强郑弱。子大叔为郑国正卿,范献子为晋国大臣。


14.崔述运用三则材料说明了什么观点?请概括他的观点并谈谈你的认识。(5分)


【参考答案】
观点:对“借物喻意”的故事,刘向、韩婴不应该直接采信,后人不应该信而不疑。
认识:①对古书中的记载不宜盲目相信,而需加以辨析;②对于“借物喻意”的故事,重在理解故事所阐述的道理,不必强求其真实性。


译文
材料一:

[译文]郑伯到晋国去,子大叔担任傧相陪同,进见范献子。范献子问:“你认为王室的事情该怎么办?”子大叔回答说:“我连自己的国家尚且不能忧虑,怎敢顾及王室?不过人们曾有句话说:‘寡妇不担忧自己织布的横线,却忧虑周王朝的灭亡,因为灾祸会波及自身。’如今王室确实动荡不安,我们小国感到害怕了,但(这是)大国该忧虑的事,我们这些人知道什么呢?您还是及早谋划吧。”
材料二:
[译文]漆室女,是鲁国漆室邑的女子。在穆公时代,国君年老,太子年幼。她倚着柱子悲叹,旁人听到,没有人不为此悲伤的。邻家妇人与她交往,问道:“为何叹息如此悲伤?”漆室女说:“我担忧鲁君年老,太子年幼。”邻妇笑道:“这是鲁国大夫该忧虑的事,妇人何必参与!”漆室女回答:“不是这样,这不是你能明白的。从前晋国客人寄住我家,把马拴在园中。马逃脱狂奔,踩坏了我的葵菜,导致我整年吃不上葵菜。邻居女儿私奔,跟人逃亡,她家恳请我兄长去追赶。途中遇到暴雨洪水,被激流淹死,使我终生失去兄长。如今鲁君年老昏聩,太子年少愚钝,愚昧虚伪之事每日滋生。倘若鲁国遭遇祸患,君臣父子都蒙受耻辱,灾祸波及百姓,妇人难道能躲避到什么地方吗?我很为这件事忧虑。”
材料三:
[译文]鲁国守门人的女儿婴与同伴一起织布,半夜突然哭泣。同伴问:“你为什么哭?”婴回答:“我听说卫国太子不成才,所以哭泣。”同伴说:“卫国太子不成才是诸侯的忧患,你为何要哭?”婴说:“我理解的道理和你说的不相同。从前宋国的桓司马得罪宋君,逃亡到鲁国,他的马逃逸踩踏我的菜园,啃食园中的冬葵。那年,我听说菜农损失了一半收益。越王勾践起兵攻吴时,诸侯畏惧其威势,鲁国去进献女子,我姐姐被选中,哥哥前去探望她,途中遇险身亡。越国耀武扬威,遭殃的是吴国;但哥哥丧命,受害的却是我家。如今卫太子极不成才,又喜好战争,我有三个弟弟,怎能不担忧呢?”
材料四:
[译文]战国时期,游说辩士尤其喜欢借事物说明观点,并非认为实有其事,然而汉代晋代的著述者往往误当作实事采集进书。《春秋传》中子大叔说“寡妇不担忧织布的纬线,却忧虑周王朝灭亡,因为灾祸将波及自身”,这不过是假设的言论。后来推演此说,就说漆室之女不纺麻线却担忧鲁国;再进一步推演,又说鲁国守门人之女婴担忧卫国世子的不才。进而出现“整年吃不上葵菜”“终生失去兄长”的说法,仿佛真有其人其事一般。于是韩婴竟将这些采入《韩诗外传》,刘向采入《列女传》。流传越久,相信的人越多,终使虚构之言变成了公认的实事。至于当世学者只因汉代书籍记载了这些,便深信不疑,未免也太错了。




材料一:

[译文]郑伯到晋国去,子大叔担任傧相陪同,进见范献子。范献子问:“你认为王室的事情该怎么办?”子大叔回答说:“我连自己的国家尚且不能忧虑,怎敢顾及王室?不过人们曾有句话说:‘寡妇不担忧自己织布的横线,却忧虑周王朝的灭亡,因为灾祸会波及自身。’如今王室确实动荡不安,我们小国感到害怕了,但(这是)大国该忧虑的事,我们这些人知道什么呢?您还是及早谋划吧。”
材料二:
[译文]漆室女,是鲁国漆室邑的女子。在穆公时代,国君年老,太子年幼。她倚着柱子悲叹,旁人听到,没有人不为此悲伤的。邻家妇人与她交往,问道:“为何叹息如此悲伤?”漆室女说:“我担忧鲁君年老,太子年幼。”邻妇笑道:“这是鲁国大夫该忧虑的事,妇人何必参与!”漆室女回答:“不是这样,这不是你能明白的。从前晋国客人寄住我家,把马拴在园中。马逃脱狂奔,踩坏了我的葵菜,导致我整年吃不上葵菜。邻居女儿私奔,跟人逃亡,她家恳请我兄长去追赶。途中遇到暴雨洪水,被激流淹死,使我终生失去兄长。如今鲁君年老昏聩,太子年少愚钝,愚昧虚伪之事每日滋生。倘若鲁国遭遇祸患,君臣父子都蒙受耻辱,灾祸波及百姓,妇人难道能躲避到什么地方吗?我很为这件事忧虑。”
材料三:
[译文]鲁国守门人的女儿婴与同伴一起织布,半夜突然哭泣。同伴问:“你为什么哭?”婴回答:“我听说卫国太子不成才,所以哭泣。”同伴说:“卫国太子不成才是诸侯的忧患,你为何要哭?”婴说:“我理解的道理和你说的不相同。从前宋国的桓司马得罪宋君,逃亡到鲁国,他的马逃逸踩踏我的菜园,啃食园中的冬葵。那年,我听说菜农损失了一半收益。越王勾践起兵攻吴时,诸侯畏惧其威势,鲁国去进献女子,我姐姐被选中,哥哥前去探望她,途中遇险身亡。越国耀武扬威,遭殃的是吴国;但哥哥丧命,受害的却是我家。如今卫太子极不成才,又喜好战争,我有三个弟弟,怎能不担忧呢?”
材料四:
[译文]战国时期,游说辩士尤其喜欢借事物说明观点,并非认为实有其事,然而汉代晋代的著述者往往误当作实事采集进书。《春秋传》中子大叔说“寡妇不担忧织布的纬线,却忧虑周王朝灭亡,因为灾祸将波及自身”,这不过是假设的言论。后来推演此说,就说漆室之女不纺麻线却担忧鲁国;再进一步推演,又说鲁国守门人之女婴担忧卫国世子的不才。进而出现“整年吃不上葵菜”“终生失去兄长”的说法,仿佛真有其人其事一般。于是韩婴竟将这些采入《韩诗外传》,刘向采入《列女传》。流传越久,相信的人越多,终使虚构之言变成了公认的实事。至于当世学者只因汉代书籍记载了这些,便深信不疑,未免也太错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
——老舍《鼓书艺人》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作文题围绕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主题,从国家苦难的文学记忆出发,指向可歌可泣的民族新生,引导考生在情感层面与民族魂、时代精神同频共振。
材料一来自本试卷阅读Ⅱ文本一《鼓书艺人》,展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坚韧与温情。材料二来自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诗歌单元的艾青名篇《我爱这土地》,“嘶哑的喉咙”抒发出诗人饱受磨难也依然对这土地爱得真诚、爱得执着的情感,隐喻苦难中的呐喊与不屈。材料三是穆旦诗作《赞美》中的名句,通过“带血的手”与“起来”的姿态指向集体抗争与民族新生;“带血的手”这一意象,寓指“起来”过程中的艰辛抗争与不屈的精神。
材料一反映抗战,材料二、三写于抗战期间。材料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时代背景,但通过文本的关联性暗示,自然引出对民族精神传承的思考。三则材料各有侧重,也相互交织,对任何一则材料的深入体会,也一定会涉及其他材料的内涵。考生解答这道试题可以使用“前后联系,求同求异的方法”,思辨三则材料的内在关联,回望历史、继往开来,对个体与集体、平凡与伟大、苦难与希望、历史与未来等关系进行深度思考,表达对民族魂丰富意蕴的深刻感知。考生可以从三则材料中找到感触最深的点展开议论、记叙或抒情。


立意:
①民族苦难与民族复兴
②对祖国与人民的热爱
③普通人的坚守
④民族脊梁


例文
从苦难到新生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侯桂新
如果把中华民族的历史比喻成一条长河,在它蜿蜒流淌的五千年里,经历过无数艰难险阻,又一次次迎来柳暗花明。这个民族以它举世闻名的智慧、勇气和韧性,波过了无数急流险滩,终于走向浩浩荡荡,一泻汪洋。
苦难深重的抗战时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至暗时刻,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在痛苦中流亡挣扎。老舍笔下的鼓书艺人在遭难的孩子面前无法歌唱和发声,这些挨饿受冻的孩子让他失去了强颜欢笑的“职业本能”。然而诗人忍受不了沉默,艾青化身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穆旦挺身而出,用“带血的手”和人们一一拥抱。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诗人却看到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是的,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在强敌的暴虐下,这个民族集体觉醒,挺立不屈,浴血奋战,牺牲了数千万同胞,赢得了民族独立。新中国成立,宣告这个民族已经“站起来”了,不再臣服于列强,而成为世界民族之林中平等的一员。诗人也告别了“嘶哑的喉咙”和“带血的手”,将苦难留在了过去。历史的长河冲破了崇山峻岭的拦阻,天堑变通途。
不过,这个民族要再往前发展,远离苦难还不够,它还得经历一次次凤凰涅槃的新生。因为我们的传统既光辉灿烂,又泥沙杂陈,需要不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也因为外部的世界日新月异,又充满纷争,需要我们不断自我锤炼,参与竞争。枪炮丛林仍然存在,更多的战场则转移到科技、经济和文化领域,许多硝烟虽然看不见,却影响到我们的国运和每一个中国人。
所幸我们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也是一个强大的民族。我们曾经闭关锁国,积贫积弱,如今已走向开放创新,合作共赢。在苦难的日子里我们谋取民族的生存独立,在强大的新生后我们瞩目于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近现代救亡图存,当代奋力建设,新时代彰显担当——这是一条清晰的历史线索,也是历史长河奔涌的流向。
站在历史的关口,我们的诗人如果醒来,一定会感慨万千。艾青仍会歌唱,眼里含着幸福的泪水。穆旦高声赞美,心中不再荒凉。苦难容或再有,新生永无止境。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踏进历史的长河,用一杯薄酒告慰先人,用自己的双手划向星辰大海。


以声为炬,燃亮时代长明

老舍笔下的艺人“想唱开不了口”,是情感在时代浪潮里的辗转;艾青以嘶哑喉咙歌唱,是热爱在苦难的土地上扎的根;穆旦带血拥抱,是信仰在民族觉醒中的迸发。从沉默到发声,从歌唱到行动,“表达”从来不是个体的独白,而是时代精神的交响,是民族魂魄的传灯。
沉默时,情感在厚土中扎根。艺人喉头的震颤,是对山河破碎的痛惜,对黎民疾苦的共情。就像敦煌莫高窟的千年壁画,先民用沉默的笔触,将对生命的敬畏、对永恒的渴望刻进岩壁;就像《诗经》里的“氓之蚩蚩”,无名诗人用沉默的叙事,把市井悲欢熔铸成文明基因。沉默不是怯懦,而是情感在时代重负下的沉淀,是精神在黑暗岁月里的孕育——当艺人终于开口,那曲调里定有山河呜咽、苍生热望。
发声时,热爱在荆棘中绽放。艾青的“嘶哑喉咙”,是被炮火熏染的执着,是对“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注解。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在敌机轰炸下坚持上课,闻一多拍案而起痛斥独裁,杨振宁在实验室计算救国方程——他们以学识为喉,以热血为调,把对民族的爱唱成穿越战火的强音。正如今日的扶贫干部,在深山里把“脱贫攻坚”唱成山歌,让贫瘠土地开出致富之花;敦煌女儿樊锦诗,在黄沙中把“守护文明”唱成驼铃,让千年瑰宝照见未来。嘶哑又何妨?热爱本就该在荆棘中绽放锋芒。
行动时,信仰在觉醒中传递。穆旦“带血的手”,握住的是民族崛起的火种。抗战时期,延安鲁艺的艺术家们带着《黄河大合唱》奔赴前线,洗星海用乐谱作枪,光未然以诗句为刃,让“风在吼,马在叫”成为全民抗敌的战歌;今日,航天团队以“摘星”为誓言,嫦娥团队把“探月”唱成史诗,他们用科技的手拥抱星辰,让“可上九天揽月”从梦想照进现实。当民族“已经起来”,每一双带血的手都该握住信念,每一次拥抱都该传递希望——这是从《赞美》到《领航》的精神接力,是从觉醒年代到复兴时代的信仰传承。
站在新时代的考场上,我们回望百年,那些“想唱开不了口”的沉默、“嘶哑歌唱”的执着、“带血拥抱”的滚烫,都在诉说同一个真理:个体的表达,若与民族命运同频,与时代责任共振,便能成为燃亮文明的火炬。愿我们以声为炬,把对家国的爱、对理想的信、对未来的盼,唱成山河回响,燃亮时代长明。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