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唆撒谎的2005年高考作文题
思宁
中国大陆的教育和考试是不是大陆人说假话风气形成的重要原因?且看思宁对2005年部分高考作文题教唆撒谎的评析。
全国高考语文卷2(黑龙江、吉林、广西等地区用)作文题原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工厂的角落里,几块形状各异的锈铁锭不甘寂寞地聊了起来。
甲:我想成为机器人,现代化建设最需要我。
乙:我愿意做成螺丝钉,很多地方都离不开我。
丙:我看机器人和螺丝钉的价值可不同啊!
丁:他们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生活中,每个人的位置可能不同,但各有其价值,请以“位置和价值”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作文出题者的思想依然停留在过去“革命螺丝钉”论蔑视人权尊严的的时代,把人视为机器人、螺丝钉甚至锈铁锭等“工具”。通过甲乙丙丁的话和“每个人的位置可能不同,但各有其价值”的结论,出题者教导考生:你们的“位置”就是螺丝钉之类的“工具”,要服从“建设”的需要和“组织”的安排,甘当机器人、螺丝钉甚至锈铁锭,你们是“价值”就是“工具”的价值。
规定以“位置和价值”为话题作文,且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就是告诉考生,你们必须接受出题者对人的“工具”定位,按照“革命螺丝钉”论来写作表达。如果考生不接受,而写出与出题者思想对立或不和谐的观点,就要被视为内容不在话题范围之内,就要受到扣分的处罚。
于是,心里并不接受出题者思想的考生,为了分数,只好说假话了。
山东省高考作文题原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皇帝造屋,百工齐集。木工、石匠暗暗竞赛。一天,木工师傅求胜心切,重责小徒弟。徒弟为了泄愤,把师傅的木尺偷偷锉短了一分。结果,根据木尺做成的木柱都短了一分。而那些稀有木材是远方进贡来的,无法在当地补充,皇帝必然为此震怒。木工师傅知道自己死亡临头而大哭。这时,石匠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承托长柱的石礅的平坦礅面改为微微隆起,补足了木柱短缺的部分。这样,不但宫室如期落成,木工全家得救,也改善了石礅设计,为中国建筑多增一分姿采。
这则故事寓有中国人处世的哲理:别人的短处可以彰显我们的长处,我们的长处也可以“承托”别人的短处,这样彼此都有好处。推而广之,这是一种竞争中“双赢”的智慧,而这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
请以“双赢的智慧”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作文出题者选择了一个时下流行的有阿Q式嫌疑的“双赢”概念,讲了一个逻辑上并不能推导出“双赢”的故事。在故事中,木工师傅只是获得了免死的“好处”,并没有“赢”得任何建筑设计的“姿采”,也没有赢得木工胜于石匠的喝彩。把免于一死当作竞赛、竞争中的“赢”,这是典型的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如果这就叫“双赢”的话,岂不是说:被冤枉杀人的佘祥林,因为最后没有被枪决,就和刑讯逼供者“双赢”了?遭受强盗掠夺的受害者,只要没有被强盗打死,就和强盗“双赢”了?被强奸的妇女,只要不因反抗而被强奸犯杀害,或者妇女出现快感,就和强奸犯“双赢”了?中国男子足球队虽然输了球,但只要不是输到零比八或者输得更惨,就和对方“双赢”了?
出题者竟然把阿Q式的“双赢”概念拿来教导考生,强迫考生必须承认这就是“双赢”,而且宣布承认“双赢”才是“智慧”的,不承认“双赢”就是愚蠢的。如果考生不认为阿Q式的“双赢”是“赢”,不承认阿Q式的“双赢”是“智慧”的话,就要被出题者判断为愚蠢,就要面临扣分的危险。怎么办?考生只好假装赞赏所谓“双赢的智慧”了。
辽宁省高考作文题原文:
作文。(60分)
题目:今年花胜去年红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今年花胜去年红”的题目严重束缚考生的思想,让人感觉是要强迫考生“忆苦思甜”:今年的花一定比去年红,而且花一定是红的;今天的日子一定比过去好,而且只能说好……
如果考生觉得今年的花不如去年红,如果考生发现花是多彩多姿的,如果环境污染使得花草不如去年芬芳,如果考生因为父母下岗造成家庭收入不如去年,如果考生因为生病而健康状况不如去年,考生只能掩盖自己的真实感受,按照出题者的教唆,去胡吹“今年花胜去年红”,“形势大好,一年比一年好”了。大陆一些所谓“政绩”、“GDP”增长数字,不就是在“今年花胜去年红”的“理论”指导下创造出来的吗?
江苏省高考作文题(因网络上还查不到考卷原文,以下按人民网、网易的报道表述,可能与考卷原文有出入):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小到学习生活,大到事业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不要写成诗歌或剧本,文体不限。
出题者认定,“小到学习生活,大到事业人生”都要“如此”“凤头、猪肚、豹尾”,显然太武断了。江苏金陵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喻旭初认为,用“凤头、猪肚、豹尾”“来类比学习生活、事业人生显得很牵强;甚至可以说是不恰当的”。喻旭初指出:“一个十七八岁的中学生,人生之书刚刚打开,暂时还根本谈不上事业,而且生活内容又十分单调(从书本到考试,从家庭到学校),却要求他谈以上这些话题,他不感到沉重吗?明明没有切身体验,硬要他写,那他就只能谈套话,讲大话了。”
显然,出题者武断的思路有违逻辑。用这种不恰当的类比强迫考生接受,可能造成考生的思想混乱,导致考生为了迎合出题者武断的思路,而写出言不由衷、逻辑不通的“谈套话,讲大话”的文章。如果该作文题原文真是如此,出题者可真是误人子弟呀!
尽管2005年有些高考作文题已经注意到让考生讲真话,但还是有以上这些高考作文题在不同程度上教唆考生撒谎。虽然教育和考试还不是大陆人说假话风气形成的罪魁祸首,但教育和考试在教唆学生撒谎方面的“罪责”仍是白纸黑字、触目惊心的。面对高考作文题的教唆撒谎给考生乃至全社会造成的思想和道德危害,教育部门早就应该深刻反省了。
救救考生!救救孩子吧!
下面录一个2003年宝岛台湾的作文考题与大家,可作比较。
九十二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試題
國文考科
第二部分:寫作題(佔30分)
說明:請依指示作答,答案務必寫在「答案卷」上。
你猜到了嗎?作文的題目就是──「猜」。
「猜」,天天在我們的腦中浮現:
上課中猜想暗戀的人會不會經過門外?下課後猜測那一隊會贏得今年NBA的總冠軍賽?邊走邊猜今天好運會不會與我同在?邊寫邊猜所寫的是不是閱卷老師喜歡的題材?……
事實上,人類也常靠著「猜」才有新的發現:
哥倫布猜測地球是圓的而找到新大陸;哥白尼猜想地球繞著太陽轉而開啟天文學的新途;牛頓也是先猜地球必有一股力量將月球拉住,從而發現物體的質量會影響萬有引力的強度。
你一定「猜」過別人的心思、舉止、或者一件你很想知道答案的事。請以「猜」為題,把那一次的經驗(可包括猜的原因、經過、結果等)寫成一篇文章,文長不限。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