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本色

作者:高家堰镇中心学校 高凤琴  时间:2005/11/16 20:05:5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396
  新教材独具特色地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将口语交际、写作等多种语文能力的培养都揉合到了综合性学习中,又加上“综合性学习”更注重“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因而倍受我们这些语文老师的青睐,也倍受学生的青睐,但半年的教学实践,又不能不让我感到了一丝忧虑和困惑。
  综合性学习到底该如何把握“语文”这个度?它尽管注重综合,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方方面面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但它首先理应姓“语”,但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笔者虽惊喜地发现,不少教师已经一改“唯语文”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综合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但同时却忽视了“语文”的本色,把综合性学习活动变成了“文艺表演”“歌唱比赛”甚至其他学科的活动,“语文味”充其量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花絮。
  学过《醉翁亭记》后,一语文老师组织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畅游醉翁亭》,整堂课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同学不同程度地动了起来。有钓鱼的,有跟着导游走的,有举醉翁亭牌坊的,有举杯痛饮的,有唱歌跳舞的……,课堂好不热闹。但一节课听完,我却是雾里看花,不知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是当导游的能力?可学生完全只在背翻译;是想象力的拓展?可没发现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
  细思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味”究竟该如何体现?确实是横亘在我们这些语文老师面前的一大难题:操之过慎,会“唯语文”;操之过松,会失去“语文”的本来特色。在此,笔者想借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谈一点浅薄的看法。
  一、找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落脚点。即“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不管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其学习的落脚点。如:我在设计“我和秋天有个约会”这个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其中一项便是“采集、制作标本,并为标本配诗”。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相关的生物知识,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审美能力得到了的提高;要配诗,就要积累,并要理解、合理运用这些诗句,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学生在一野菊花标本上,题了这样的两句诗:“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完美的诗与画的配合,令不少老师拍案叫绝。
  二、用好课文这个例子,合理拓展学习内容。
  “课文”作为语文学习的例子,在开发综合性学习的课程资源中,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重点便是“体味生命,关爱生命”,学完这个单元后,我们在七年级中开展了贯穿整个学期的“探访生命”的活动,内容涉及到生物学、病理学等各个领域,但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积累了大量关于生命的名言、感人故事,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秋天的怀念》等共五本书,看了《泰坦尼克号》等等。学生的语文素养:关于知识的、能力的,与其他学科综合的,均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又如学习《羚羊木雕》后,我把怎样写人物说话作为重点,开发了“到生活中学习语言”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与商贩讨价还价,替别人抱不平等,活动归来,很多学生写下了相当精彩的人物对话。
  三、开展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有文化意味、文化内涵。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有其特性,“文化性”应该是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特色”的关键。如:我们在组织“与广告亲密接触”这个综合性学习活动时,我们就不能单一的只注重优秀广告词的积累,还应引导学生分析广告词的审美意蕴,巨大的经济价值及与消费者心灵的碰撞等,这样,语文学习的“文化味”是不是更浓了?学生思维的思辨性是不是更深了?旅游资源和盆景根艺是我镇的两大经济支柱,学习了与广告亲密接触后,我要求学生走出学校,到实地考察,然后从推动我镇经济,形成品牌效应出发,为这两大支柱产业拟广告词,以增加它的知名度。学生表现可积极了,最后还出现了一系列的优秀广告词。
  以上这些,仅为笔者在实践中积累的一点不太成熟的看法。新教材的使用还才刚刚起步。而综合性学习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以期既凸显其“语文本色”,又能与其他学科恰到好处的整合。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王正清 于03-06 21:17发表评论: 第1楼
  • 有点理论化,无实践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