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林撷英文自华

作者:横店中学 周娟  时间:2006/3/11 15:27:0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遍览近年来的高考满分作文,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文章越来越受广大考生与阅卷老师亲睐。此类文章,以其独特的视角、丰富的史料、驰骋的想象、华美的语段,在众多的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迅速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研读此类文章后,不难发现写此类文章有规可循,有律可蹈。若师生们在作文训练中适当训练,效果应可立竿见影。
  此类文章最大的特点是充分运用了大量史料,并通过合理巧妙地组织连缀成文。可历史典籍浩如烟海,森然成林,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最迅速地发现并撷取林中的奇花异草,并能匠心独运地精心裁剪,蓍我华章呢?下面试以近年来的高考满分作文卷作为参考,剖析撷英之法与连缀之妙。先谈后者。
  此类作文一直集中表现为两种文体:小说、散文。富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品如《刺秦》、《选择牢笼》、《昭君的选择》(2002年全国卷,以“选择”为话题);散文作品如《学会历史般的旁观》(2003年全国卷,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识”为话题),通读以上文章我们发现,文中所涉及的史料丰富但并不新奇,荆轲刺秦、西施献吴、昭君出塞、霸王别姬、张骞出使西域、卫青抗击匈奴、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这些基本史实梗概对高中生而言应是不陌生的。但是如何把这些史实展开并将之敷衍成文中的一个个精彩的支撑段就是难点了。以上的小作者们是怎样作的呢?
  《选择牢笼》与《昭君的选择》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位不同时代的绝色的女子,面临相同的命运,做出了同样艰难的选择。前文中的“我”以西施自居,写出了自己临行前的思索。后者用第三人称口吻,讲述了昭君作出出塞决定的那个夜晚的活动与心理。两篇文章除了基本史实之外,其它内容纯属虚构。但是这种不着痕迹又恰到好处的虚构又是如何得来的呢?首先,作者充分化用了自己积累的历史、文学常识来展开想象,使内容显得充实耐看。如 “西施”对于战争所带来苦难的理解,对自己将屈意奉敌的无奈,“昭君”对深宫难见君王面的感慨,对宫廷猜忌冷落生活的厌恶,对和亲意义的理解,对和亲后在异域可能遭受寂寞排挤思乡的种种考虑等。
  其次,作者极力描写人物的动作心理、所处的自然或室内环境、生活中的诸多细节琐事,来营造真实的历史气氛。《选择牢笼》一文,我们可看出小作者对西施其人以及她所生活的时代的背景知识掌握得非常有限。但没关系,对当时社会环境不熟吧,“西施”就把自己拟成“大自然的女儿”,以自然中的生灵们的不安来暗示战争的残酷,对“西施”的生平不熟吧,美女“西施”就只是在溪边洗足、在林中沐风、在打点行装、在轻拂琴弦而已。《昭君的选择》一文也是如此。小作者不可能知道深宫中昭君的生活,可却给她安排了这样的一个夜晚:昭君在铜镜中自怜,昭君看到飞蛾扑火,昭君为救飞蛾而失落玉钗。无论是昭君还是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一个夜晚吧,不同的是:她照的是铜镜,梳的是云鬓,插的是玉钗,而她的欲救飞蛾与看飞蛾于烈焰中自救的这一细节注定要给予
  她某种启示使她做出一个伟大的选择。当然我们都知道,不是聪明的昭君受到了启示,而是那个聪明作者的受到过启示并作出了选择。
  最后,小作者们还极擅长于用优美华丽的排比段来铺陈史实、铺排观点、铺展情境,使文章如行云流水,言简意丰。如《选择牢笼》一文中:“放弃的是青山绿水,是亭台轩榭,是欢歌笑语,是兄长父母,选择的是人前假意欢笑,是深夜泪湿巾帕,是违心奉迎,是刻骨伤痛。”语言美而韵味长。
  《刺秦》一文同样属于历史小说,以上所提及的优点悉数具备。可是与以上两文在材料取舍上有所不同。通读全文,我们发现小作者对与这段历史相关的知识及背景有着充分的了解,他掌握的史实很具体,如太子丹送行,高渐离击筑,樊将军的惨死,行程的漫长,战争的创伤,秦王的野心等。在占有众多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充分合理的想象,他以第一人称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荆轲临危受命、易水阔别、长途跋涉、深夜探查秦宫读简、受感于秦王雄心而放弃行刺的生动故事。由于充分占有了史料,作者创作时游刃有余,并且还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想象:“图穷匕现,我用匕首去刺秦王,却给了他逃跑的机会;环柱而走,我有九次机会,却让他能拔剑伤我;倚柱而骂,我要保持太子的尊严。侍臣杀我时,我想起了天下苍生,他们没有看见我眼角那颗英雄泪。”这种具体而大胆的想象,不仅使人物形象显得逼真传神,而且打破了人们的思维惯式,交代荆轲的牺牲是他慎重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失误导致的,使故事的主题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提升。可见,在掌握了以上技法的同时,充分而具体占有史料将会使记叙更流畅,想象的发挥更自由。
  《学会历史般的旁观》则是一篇历史散文。这类文章不同于前者的是它更侧重于对史料的援引与议论,而不是通过大量的想象来敷衍成文。但它也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它的抒情色彩要重于议论,而且很讲究句式的诗意表达。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将片断的史实用诗意的语句表达出来,文美意畅而又意味深长。因为引用的事实多,各自独立成段,所以对每一个历史事件,你无须掌握与之相关的更多的情节,你只须具体想象出其中某个细节来完成一个美妙的句式组合即可。如写刘邦的功绩时,小作者说:“没了他,哪来的张骞扶着驼铃走向天山的雪莲?没了他,哪来的卫青舞着旌旗奔向大漠的飞沙?”两句话说得理正词美,其实化用的不过是张骞出塞、卫青抗匈奴这两个历史常识罢了。可小作者没有直言这两件事,而是对此展开了具体的联想,把简单的史实诗意的表达出来了。(其实张骞与卫青都是汉武帝时的功臣,但作者将功劳归之汉高祖的名下,反正汉朝是刘邦开创的,这么说又有何不可?这其中可看出小作者连缀材料的灵活)又如“炀帝踏着龙舟走向江南的七月,黎民抱着妻小沿河悲恸”一段,不过是诗意地加工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又巡游江南的史实,可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它要显得美观典雅形象逼真,且是稍加以联想与想象是不难达成的。
  以上谈及了如何在掌握了一定史料的基础上,巧妙铺陈史实,连缀成文,使文章富于厚重的历史气息。充分掌握历史材料成为写作此类文章的基础,那么如何快速地掌握更充分更有效的材料呢?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并用心积累以下几类历史作文资源,以求能事半功倍。
  一. 分类整理摘录并识记《中国古代史》中涉及的有名的历史人物事迹、著名战役经过、各朝代的文化概况、朝代更替的基本概况、盛世与乱世的社会状况等。这样,在心中就打下了历史的底子,为此后的积累与运用服务。这是不难做到的,因为早在初一学生们就已学过中国古代史,只不过没有有意识地把它当作写作资源来积累与运用。
  二. 对所学过课文中涉及到的古代重要作家的生平、所处年代的社会状况、代表作品及写作背景等资料有专门的整理与了解,并熟记于心。如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的苏轼、欧阳修、辛弃疾、陆游、李清照等,了解了这些伟大诗人词家的生平与创作,也便藉此了解了他们所处的朝代,那么由此而敷衍成文是很轻松易行的。需指出的是,在对这些内容作收集整理时,最好能还原成通俗易懂易记的语言来记录:如诗人主要生活在哪个皇帝执政期间,诗人做过哪些官职管些什么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员,诗人主要游历过哪些地方在哪些地方任职过,诗人代表作中都提及哪些地方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地方,在他生活的同时代都有哪些诗人他们互相之间有过哪些交往与情谊。这样还原性地理解与记忆,不仅消化了所学的内容,且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加深他们的理解深度,并有助于强化记忆。
  三. 多阅读学生版的古典历史小说、史书故事、历史演义以及普及历史文化常识的学生读本。学生读史书名著往往有畏难情绪,不是担心部头太大就是担心内容晦涩难懂,费时而不讨好。其实有很多丛书都推出了学生版的,适于与便于广大学子们阅读。如《中国历史故事全集》丛书,精选了二十五史中的一千四百八十一个故事,囊括了中国古代正史故事中的全部精华,且浅短生动,原文译文对照,好懂好学。《中国历史演义》丛书,用浅近的语言,讲故事的口吻,讲述了从黄帝直到清朝灭亡的历史,里面涉及到很多著名战将、帝王、文人的具体详实的故事,是历史课本中所没有的,也是写历史类作文的第一手好材料。还有《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等,这套丛书涉及到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文化、教育、科技、政治、经济、军事等12个方面的内容,是一套普及古代文化常识的不可多得的好书,它使古代作品中的生活内容离我们更近了,我们也不必为某些看了似懂非懂的历史知识而发愁了,又何愁不能使之为我所用呢?
  另外,成语故事、名胜对联、历史名人对联,甚至是现在热播的诸多古装片中涉及的信息,都可以作为我们创作历史小说与历史散文的宝贵资源。如果我们的师生们都能充分认识到这些资源的价值,并充分致力于此类作文资源的开发与积累,如果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作此类文章时注重对上文提及的技法的合理运用并在此基础上有新的认识与思考,并付诸实施,相信学生的创作之路将拓展得更宽,延伸得更长。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