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巫毒娃娃”背后的娃娃

作者:不详  时间:2006/5/8 18:11:39  来源:人民日报转载  人气:
  在中国,过去一般是上了年纪的人容易迷信。青年则是宣传科学、破除迷信的先锋。
  现在不同了,用大头针扎“巫毒娃娃”诅咒讨厌、相信星座血型决定性格命运、上网寻求“高科技占卜”预测运势、考试前到“神庙灵寺”祈求金榜题名……这一系列迷信、不健康行为正悄然被一些青少年所热衷。某些迷信刻意营造的“现代时髦感”,不仅具有很大迷惑性,更使其在校园中快速流行。 
  当今世界科技发达、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公众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理应更为开明,对自身与自然界也应具有更为科学的了解、理性的认识。在新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按说没有理由对鬼神、宿命、唯心论等产生兴趣。可一些青少年确实在似懂非懂地进行、热衷一些迷信不健康活动,迷信还呈现出某种“与时俱进”特征。由此,这一问题逐渐引起家长、学校、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也在重新审视某些可能被忽略的社会现象、问题细节、以及其中蕴涵的不良诱因。 
  应当看到,时代发展、各种文化涌入、新旧价值观冲击、现代的人思想也在不断发生深刻变化。许多成年人面对多元化的世界都感觉无所适从,面对各类竞争与生活压力感到力不从心,没有明确的精神目标与寄托,缺少放松舒缓精神的途径,是非对错标准变得模糊,对很多事物的接受宽容度也在增加。此时,一些迷信、怪诞思潮开始涌动,趁虚而入。某些迷茫困惑者接触并尝试,妄图从中获得慰济、指引,可不仅无效、并渐渐难以自拔。此外,透过各地庙宇寺院香火之旺盛、香客的络绎不绝,更折射出一些人的“功利心态”--许多人烧香叩拜并非是出于虔诚信教、心如止水、人心向善;相反,祈求保佑各类“私心杂念”才是目的与关键。像求官的、求财的、求“美梦成真”的、求不“东窗事发”的、求“赎罪心安”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有人更为此一掷万金,贡献所谓“香火钱”。佛曰:四大皆空。本意是精神与心灵的净化,却被某些人试图用来“实现”私欲丛生,怎一个无知了得! 
  而未成年人具有本能的好奇心、极强的模仿力,还有情绪化、缺乏辨别力的特点,社会现象与不良思潮不可避免地会对其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少年不知愁滋味”,但现在的孩子从小就面临沉重学习负担、竞争白热化的“重点升学率”、成长的烦恼、对许多事物的懵懂不解、各种连家长老师都无法回答的尴尬社会现实,因而更容易被诱惑、寄希望“另类渠道”解惑、释放。与此同时,一些人恰恰对此加以利用。某些网站、书刊、商家引入"新潮星座属性“替换”老掉牙的生辰八字",编个随机的电脑程序就说能“指点迷津”,造出“巫毒娃娃”炒做巫毒法术……在“高科技占卜”、“舶来命运论”、神秘诡异等伪装粉饰下,赚取眼球,刺激尝试欲,以实现其牟利、捞钱的最终目的! 
  一些调查显示,北京初高中生迷信网络算命的已占40%;重庆中学生中超过一半“信命”;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和中国无神论学会的调查中,“有点相信”、“很相信”网上算命的中学生,分别占41%和5%,遇见难以决定的事,11%更会根据网上算命抉择。不少学生最初接触迷信是出于好玩、跟风,但某些人却慢慢上瘾、成了习惯。毫无疑问,一系列事实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与重视。 
  80多年前的“五四运动”,核心思想之一便是反封建,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因而又称新文化运动。它撼动并最终推翻了封建腐朽思想,激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面对如今多元化思潮冲击,一些糟粕故态复萌或“乔装打扮”重新登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实际已鲜明地再度阐明国家、民族对愚昧迷信的坚决唾弃态度。以此为方针与指引,全社会应当努力形成讲科学、用科学、提倡精神文明、摒弃愚昧无知、消除迷信腐朽的社会风气;并从政策制定、管理入手,净化传媒与市场环境,打击严惩以封建迷信、蛊惑赚钱的违法经营及相关责任人。还应当看到,某些社会不平、压力困境,以及由此导致的难解心结、理想缺失,更是一些人迷茫困惑、“有病乱投医”的重要原因。 
  然而,重温“五四”精神,青年人应当有所担当,发扬传统,远离迷信,勇于创新,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好好学习,健康成长,做无愧新时代的先锋。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