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乐学情感之我见

作者:广西南宁市区二建学校 黄甲兵|  时间:2004/8/17 18:58:34  来源:原创  人气: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具有调节行动的功能,伴随愉悦之情而工作、学习,常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重视利用情感进行教学,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趋势之一。我们所提倡的“愉快教学法”,正是利用情感因素进行教学的具体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从而使学生愿学、乐学,我认为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一、营造一个引发学生积极情感的环境。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情感总是在一定环境中产生、发展
的,是各种情境因素与自己需要、过去的体验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情感体验往往受到环境的感染从而使人产生相应的行为。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踏进静悄悄的图书馆,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自己的脚步;处于呐喊阵阵的运动场,我们也会忘乎所以,放声高呼。同样道理,营造一个使人进入后情不自禁地思考、学习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于心计的教育者总会想方设法以环境引发学生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曾有一个中学校长对设计校园雕塑发表看法说:不做便罢,要做就做全世界最大的。目的何在?在于让学生知道我们学校有全世界最大的雕塑,我们要做世界最好的学生。我们教育者要重视学校的环境建设,从学校的道路、假山到草树花卉,直到教室的一字一图,都要求对学生具有教育性、激励性,使学生身处此境,便会有所感悟,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二、献出真挚之爱,架设沟通“教”与“学”的桥梁。
  教师为学生献出真挚之爱,除了对培养学生良好情感起潜移默化作用之外,更重要的
架设起了沟通老师和学生的桥梁。古人有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要使学生“亲其师”、老师先要“亲已生”.。老师只有给自己的学生以倾情之爱,并使之体会到,才能唤起学生对老师的爱。师生双方具有了深厚的感情基础,才能让学生放开思维,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愉快中了解到老师在教什么,老师也才明白学生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没有学到。反之,把自己当作圣人,把学生当作奴隶,实行专制教学,板面训人,动口骂人,使学生惶恐不安,甚至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三、发掘教材新意,引发学习兴趣。
  赞可夫说过:“要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皮亚杰也认为,呈现给学生的学习材料,
既要和巳往的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同时要有足够的新颖,才能产生不协调的冲突,引发儿童的兴趣,促使儿童学习。上述两者都强调了要以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吸引学生学习。经验也告诉我们,根据教材新意,激发学生兴趣,创设一个人人乐学、人人争学的氛围,对提高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发掘教材新意的方法很多,有根据内容即兴作图、设计实验、编故事、做游戏、演小品、开展竞赛等,使学生学习热情得以激发,学习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这样学生的知识、智力、;能力、情感才会得到全面发展。反之,一味地使用题海战术,学生智力得不到发展,能力得不到提高,还会引发学生厌学情绪。
  四、提高表达技能,再现教材情境。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经过一系列研究,得出了一个公式:
  信息总效果=7%言词+38%语调+55%表情
  就算艾伯特·梅拉比安这个公式不十分准确,但老师讲课的言词语调、表情动作极大地影响教学表达效果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有人认为,作为教师,要具备广播员准确精炼的表达能力,要会用丰富多腔的语调表达不同的情感,还要学会像演员那样会用表情、手势增强语言表达效果,这都是再现教材情境所必须。反之,不但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起到消极的作用。不同的教师用同一种方法上《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有的将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有的却引发学生哄堂大笑,原因就在于表达技能的差异。要提高表达技能,再现教材情境,除语言要准确精炼外,还应该注意:一、感情要真实,和教材所表现的意境融为一体;二、表情要自然,不矫揉造作;三、表情要鲜明,将细微的情感都表现出来;四、表情和语言要一致,不能前后抵触。只有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使感情出于心,言于语,流于表,教师表达技能才能得到提高,教材情境也才能得到重现。
  五、创设条件,多加表扬鼓励,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千过,不如长子一长。强调了表扬的作用远远大于批评。作为教师,要学会创设表扬学生的条件,寻找表扬的机会,对学生多加表扬。如让后进生回答难度较小的问题,使之有能力回答,在讲评中,即使学生回答得不十分正确,也要充分肯定其闪光点,再启发其思考不足之处,使学生“站起信心十足,坐下去心悦诚服”。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才能促使学生争取下一次的成功。
  总言之,“棒头打出聪明子”的教法早已被淘汰,“头悬梁、锥刺股”的学法会使学生身心受到伤害。我们应从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着想,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觉得学校既学园,又是乐园,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