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高中女生的困惑:读文科咋就没出息了

作者:佚名  时间:2006/7/19 6:40:5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又到文理分科时。对于眼下杭城的不少准高二生来说,眼前似乎出现了一条分叉路口,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这是一道二选一的“人生选择题”。
  文科?还是理科?在杭州一所重点高中就读的周晓梨从来不以为这是个问题。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就读什么呗。可参考了父母师长的意见之后,她突然发现,这道选择题没那么简单了。
  文科:毕业即失业?
  依照晓梨自己的想法,她想选文科。她在班里成绩中等,虽然各科成绩也比较平均,但她更喜欢语文,而且在数学上,她属于“基础型”选手,基础题目得分多,碰上难题就没什么戏。她觉得在理科上今后可挖的潜力不大。
  然而晓梨父母的“选择”却截然相反。“当然是理科好!”晓梨爸爸毫不犹豫地说。“学理科是目前的大趋势,医生、IT工程师、建筑师……现在社会上这些赚钱的好职业哪个不是理科出身?学理科的前途一般要比文科好多了。”
  “文科学的东西太虚,没什么用。”晓梨妈妈说,单位里同事们说读理科的以后出国容易,而很多读文科的以后也就混混过,没什么大出息。“一般读文科的都是理科实在不行的,你一个重高生选文科,是不是对自己没信心?”
  学校为了文理分科,还慎重其事地召开了家长会,一一解释文理选择的依据及利弊。班主任老师对晓梨的选择表示意外。“你的成绩应该可以试试理科”。理由是:理科招生多,高考容易上线;现在社会对理工科的人才需求大,将来就业路子广,而文科生工作难找,毕业差不多等于失业。她给晓梨提供了一个“实验性选择”:只要理科成绩还行,就先读理科,一年半载后,如果理科实在读不下去,再转回到文科来。
  回到班里,晓梨发现她的很多同学也都选择了理科,尽管有些人文科成绩更好。
  读重高=读理科?
  记者发现,许多重点高中里,文理分班人数严重不均。中考录取分数线位于前几位的重高,十二个班级中,大部分学校只有两个文科班,而杭二中仅有一个。这其中自然包含大学理工科招生人数大于文科的因素,但剔除此因素,比例仍然失衡。
  尤其是一些知名度较高的重高。一位校长坦言,生源越好的地方,选择读文科的人越少。以杭二中为例子,1996年、1997年时,杭二中6个班级中有2个文科班;接下来是8个班级中有2个,再下来是10个班级有1个,12个班级有1个。有一年甚至出现10个班500多人中,只有31人报读文科,不足1个文科班的尴尬情况。
 “相对于理科班来说,文科班差不多就等于‘垃圾班’,一些理科跟不上的人、一些已经对读书没兴趣的人、加上少数真正喜欢文科的人凑成一个班。”一位学生说。
 “我爸爸说,想当大官、赚大钱的,读理科;混个小官(指公务员)、安稳过日子的,读文科。”
  “大概总有些人是真正因为兴趣或狂热而读文科的,但大部分人都是现实的,会先选理科,除非理科实在读不上。” 
  在学校规定日期的最后一天,周晓梨上交了“选择”:文科。晓梨的父母说,最终决定权仍然在她的手上,“我们只是帮助她权衡利害,以做参考”。然而父母和老师的话显然还是对晓梨产生了作用,“读文科有什么用?”在上交表格的那一刻,她似乎少了一分自信,多了一分对前途的忧虑。
  文理分科:一次实惠主义的想象 
  不知何时开始,在重高学校,文科成了理科的后备选择。
  读文科咋就成了没出息的选择了?因为读文科的大部分赚不了大钱、大部分不能出国……加上理科的高难度,很多学生理科学不下去才学文科,于是学习文科的人本身就成为“二等公民”,选择文科,本身就是一个失败者的象征。
  “归根结底,这是因为很多人还是从功用、实惠的角度去理解文理分科”。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夏中义说,“很多家长对大学失去了想象力,把大学理解成高档次职业培训所,发高文凭的机关;把物欲的满足变成孩子考大学的动力乃至选择专业的一个参考。他们对大学的想像过于实惠。”
  事实上文理分科本身就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这是学习前苏联教育制度的产物。二次世界大战后,前苏联损失了大批知识分子,因此以分科教育来培养社会和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是短期内的应急之策。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更直截了当:“我最反对的就是现在还有很多人在说我是文科的,你是理科的,很多人还有这样的观念真是太落后了。”
  在日趋多元的今日社会,文理分科再也不能“一选定终身”。学外语出身的马云对工科技术一窍不通,却砸开了阿里巴巴的财富大门;一直想走政途的陈天桥却不经意间控制了上千工程师。读计算机系的郑均没靠捣腾电脑赚钱,却因兴趣所在,靠一首《回到拉萨》成为红极一时的摇滚乐歌手。成功,岂是用文科、理科就可以简单划界的?
  不少为人父母者当年的选择可能就不是自己的意愿,现在多年媳妇熬成婆,也要替子女选择起来。归根结底,是社会的就业风向影响了大学的专业冷热,而高中的文理分科就是大学专业的一次预选择。父母师长的良苦用心在于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帮助孩子作出更加功利性的选择,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兴趣所向。回头看看,当年热得烫手的计算机专业,现在也快成“垃圾专业”了。有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大约就是指人生无常、“风水轮流转”的意思。谁能预知4年后,10年后,是文科好?还是理科好? 
  还是夏中义教授的话:“我认为,不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无法回避心灵的困惑,对于这些困惑,如何找到可靠的心理支持?这就是做人的道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很好地表达、理解这种道理。
  而无论学文学理,都要对这些道理有所理解,把它融入自己的生活。因此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其他的东西,都是皮毛。”
  风物长宜放眼量。应了上世纪80年代那句流行语:我不知道风是往哪个方向吹,但我知道我是谁。
  三代人的文理选择
  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以来,每年都有数百万高中生面临这样的选择:文科还是理科,你必须二选其一,没有中间道路可走!
  其实中国的文理分科并不是与生俱来。上个世纪60年代至文革结束前,高中一般不分文理,学生学两年便进入社会。或者因成分好,被推荐上大学。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其后为分类选拔人才,高中文理分科趋势加剧。从那时起,中国的文理分科差不多已有30年历史。
  单纯从录取人数看,由于大学理工科招生数量大等原因,“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一直沿袭至今。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思潮的变化,择文、择理,在不同的阶段又有着微妙的变化。
  除了理科,我无可选择
  讲述人:尚先生,杭州某中学老师
  选择:理科
  时间:1978年
  当我考上数学系时,很多高中老师都为之惊讶,在他们看来,我更适合读文科。是的,我喜欢文科,喜欢看书,喜欢唐诗宋词。但我无可选择,因为那个年代,我们学校没有文科班。记得那时中学学制是4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我各科成绩都不错,相对更喜欢文科。可临到分班时,却没有文科班,因为选择读文科的人居然凑不成一个班!只能给要读文科的学生找个老师以“个别辅导”的形式进行学习。我一看这样,只能选择理科了。其实有很多人喜欢文科,却不敢选文科。那时候大学少,专业也少。在不少人眼里,而学了理科,有门技术在手,老老实实干活吃饭总行吧?
  当然,读理科,我也并不后悔。理科培养了我的逻辑思维,使我在后来的工作中受益匪浅。但我也一直在“读”文科,大学里,从《静静的顿河》、《变形记》到唐诗宋词、五四文学,我都没有放过,兴趣所在,动力所在。这点我一直很自豪,我的文学修养绝不逊于一般的文科生。
  作为教师,我发现现在选文科的学生大致有两种人,一种是真正喜欢文科的,一种是理科有“跷脚”科目,只能读文科的。其实很多理科生同时也是文科的优秀生。以我看来,今后文理必然逐步走向兼容。
  半分钟选定文理
  讲述人:沈小姐,杭州某事业单位文员
  选择:文科
  时间:1988年
  那时候读文科的人多吗?我不知道。
  那时候读文科找工作容易吗?我不知道。
  我选择读文科的理由很简单,我喜欢历史和地理。
  那时我刚考入杭二中,一进高中就要分文理班。学校好像也没开什么家长会,就给每人发了个小条子,填好交上来就完事了。我爸爸妈妈啥也没说,随我自己选。他们甚至认为,读个中专也不错了。所以读文科还是读理科,不过是转念之间的事,以时间计算,不超过半分钟吧。
  最后分班的结果,2个文科班,4个理科班。
  后来我知道,就在我读高中的那几年,虽然理科依然热门,但读文科的人也悄悄多起来。因为那时文科设置的专业开始多起来,新闻、法律、外贸……而且这些专业的就业似乎都不错,比一些纯粹在企业厂矿工作的人赚钱多。
  进入大学之后,我才知道,大学生已经不包分配了。不过在大学尚未大规模扩招前,好像找工作也不是那么难的事。当就业不成为一种压力时,读文科还是读理科,几近于一种自然选择,功利的因素更小,兴趣的成分更多。
  下岗,下岗,都是理科惹的祸?
  讲述人:詹小姐,杭州某企业部门经理
  选择:文科
  时间:1996年
  如果一切依照我自己的意愿,我想我应该读的是历史系,或说是考古系。现在正行走于大沙漠中追踪遗迹,或埋首于故纸堆中寻找史前的文明。至今我依然对此充满了狂热。
  但考大学前,父亲冷静而现实地告诉我,这可以是兴趣,却不可以是专业,因为那会没饭吃。
  读文还是读理,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提前选择一个专业,于是家长才变得异常紧张。
  1996年,从城市开始的“下岗”之风蔓延到我们的小镇上。原本风风光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突然之间说倒就倒了,企业的工程师——有些老大学生,包括清华大学毕业的——也在一夕之间失去了工作,甚至沦落到为养家糊口,不得不四处打工。而同年代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文科毕业生却似乎“高枕无忧”。于是家人就认为读文科更好。老外婆甚至搬出“文官动动笔,武官打脱力”的话,认为学理工科的干得太辛苦,读文科的就是坐办公室,那多舒服!
  等真正上了大学才发现,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