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河流

作者:文/吴梦川 评/凌子  时间:2006/9/13 11:22:4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远,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八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汉中时,曾固执地的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先上电大,在一个叫陆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作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的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和漩涡,没有惊涛骇浪,没有虹桥卧波,也无舟自横,它那么安静,从不弄出一点声响来;它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茺凉,但却是清澈的、快乐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来。
  每当黄昏来临时,我便独自一人超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
  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我在沙滩上久久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清的沉默包含了一个异乡的孤独与忧伤。
  我不知道它冷水河源头在哪儿,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是凭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
  这一结论却让我感到羞愧,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快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
  事实上,水才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是一种生命形态。
  水的成长方式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游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存在了。
  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地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河流启发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他们只学会了流浪的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客商舱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不流会用感性的流动的方式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于强大的精神内力,内心的弱贫必然导致生命的枯竭.
  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
  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小,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小,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美文鉴赏]
  ﹝1﹞起笔涉旨虽都是流浪,但结局却出人意料,惊心动魄地“殊途同归”。如此鲜明、强烈的反差,足以摄人眼目,发人深思。
  (2)为了生存,为了创业,志在四方的男儿远离家乡,浪迹天涯。秦关汉月,一种叫做乡愁的东西,便不知不觉地潜滋暗长,有知有觉地挥之不去。在这里,作者是以其个人的亲身经验来展现“人”的流浪历程,多次出现反复照应的“异乡人”,异乡人的孤独以及“我感到羞愧”异乡人涓变得矫情可笑都是为了与流浪的河的安静沉默快乐形成对照,为文章主旨做铺垫
  (3)从外形特征和内在品性上艺术地展现了"泠河流"的形象,的象征意味的一个渡字,十分形象:惊涛骇浪和虹桥卧波比喻生活的狂风瀑雨和安然闲适,贴切凝练;而用安静清秀快乐灵气揭示出河流的特性.既符合特点有突出它的灵性,为下文‘‘水的智慧"张目.4流入汇入融入三个精当的动词,看似随意,其实是不动声色的暗合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幼年到成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