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是真

作者:绿叶子66  时间:2006/10/29 13:42:1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
  时间过得真快,2006年转眼还剩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我在忙碌中忘记了时间,也没有功夫感慨自己慢慢变老了。我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呢?为了养家糊口,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物质上虚荣?一切也许都在这里面。
但日子总得过啊!怎么过才有意义?最起码现在不觉得自己空虚难耐,这已经很不错了。前几天看报纸说,抑郁症患者几乎要占30%,我也怀疑自己是不是曾经也是其中的一员。而如今不会怀疑自己了,说真的我实在难以让自己沉浸在无边的痛苦之中了。是所谓的看破红尘也好,对生命不负责任也好。总之,有一种落叶在秋风里飘零的那种漠然和平淡。
今天早上,因为送孩子,去学校较早,于是在操场上遛遛步。看到栅栏外面的一棵椿树,叶子绿里透着黄,有几十片叶子就安静的躺在红色的塑胶跑道上。真所谓:郁郁枝头叶,一岁一枯荣。它们在枝头也好,躺在树下也好,没有风来煽动风情,它们是那么的坦然,没有一丝的伤感。万事万物没有什么兴衰枯荣,只是人们主观强加给它们罢了。就像宇宙大爆炸,生成银河系,它们如何变化有它们的规律,人们能主宰什么呢?人们的生老病死也是自然规律,也很少有太多的主观原因,而悲喜只是人们自己的感情。正如佛家所言:旗未动风也未动是人的心在动。
曾经郁郁葱葱的树木,在秋风里吹几日,叶子就纷纷离了枝头。当冬日来临的时候,光秃秃的枝干在寒风里打颤,当时的繁茂哪里去了呢?这繁华和平淡的转化,不由得让人想到人生。生如夏花之绚烂,然而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平淡可以是一种状态,也可以是一种境界,还可以是一种认识。
平淡是一种境界。能够安下神来,返身追求平淡的人,确实更多的是那些体验过繁华,经历过绚烂的人。是在事物的本质做过深入的探究之后,在更高的精神层次上的追求。
有一个禅宗故事,说一个老和尚参悟的体会:他一开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点儿也体会不到山水中的哲学意味;后来就变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满脑子都是象征;又过了十年,又变得“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老和尚对自然的理解过程,和中学生作文的过程很相似,刚学写作文时是没词,后来熟练了就变得满篇都是词,等后来长大了真会写文章了,就又出现了很少用形容词的状态。苏轼曾经提出过写文章就有这种规律,他的诗文也是以平淡无奇的语言道出生命的真谛。
这样一个“少——多——少”的过程,是人走向精神成熟的一个必然过程,在生活中,它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的人常常经历的回归本质状态的过程。对这个过程,二十世纪中国最受人爱戴的美学家宗白华曾经有一个最精炼的概括,叫做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所以,当你绚烂之后,又能安然地回到平淡的状态,这实在是一种境界。这甚至是一种很高的心理素质。
如果一个在生命中有很多的困惑,这些问题一直缠绕着他,使他长期在痛苦的泥沼中徘徊,当有一天他终于想明白了,不再忧郁了,他的精神境界也可以说,遭受了太多的苦痛之后,然后有了漠视困难的能力,可以说变得超脱旷达了,生活在一切烦琐的世俗之上,可以说是更达观了,能不能说是看破红尘呢?
散文作家史铁生,当他在20岁突然残疾了双腿时,他一直痛苦徘徊,生命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这个问题一直缠绕着他,当他拖着轮椅在荒芜的地坛里痛苦的思考的时候,他不会想到他会成为一个和自己的疾病交上朋友的人。然而现在,在死亡的边缘他清醒的活着,用自己理性的笔,书写着真实的生命感受。
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是告诉人们在仕途不得志的时候,要保全自己。不能像屈原一样看到楚国一步步走向衰亡,他已经无力回天了,就决然跳汨罗江殉国。苏轼却能够在自己遭受不公正的打击后,在黄州写下名垂千古的华章前后《赤壁赋》,拥有了大江东去的豪情,哪怕最后被贬到天涯海角的荒芜的海南岛,他也能够平心静气的为老百姓做一些自己能够做到的事。从他的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绚烂之后的平淡,更具生命的真实色彩。
自己只是个平凡人,不会有伟人那样轰轰烈烈的事业。然而对生命的认识可以从他们那里领悟得出。平淡是真,正确的看待自己的平淡,也是人生中的一种智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