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炒清高

作者:佚名  时间:2006/12/25 15:12:5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
  清高,似乎是一件老古董,与我们这个时尚泛滥的时代格格不入。一说到它,我们就会想到畅想“逍遥游”的庄子,归园田居的“五柳先生”,还有“梅妻鹤子”的林逋等等古代文化名人。心想它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何干呢?于是乎,清高就成了寂居隐士的代名词。除此之外,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清高似乎还得不做官,不富贵,甚至不食人间烟火;似乎还得有恬退风度,并且能一以贯之。那些“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者还不能算入流呢。可见,古之清高评定的标准是很严格的,以至几千年的泱泱大国,算得上清高者竟然屈指可数。 
  但庄子的“清洁精神”,陶潜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魅力,林逋的“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高致雅韵,千载而下,仍然令我们不时心驰神往,甚至汗颜不已。那清高似乎是一轮文化精神的月亮,在历史的天空中,永恒地散发着熠熠清辉。在人们昏昏欲睡的时候,一部分还醒着的人翘首即可望见它。   
  现如今,经济大潮,泥沙俱下,红尘滚滚,物欲横流,以致信仰缺失,这些都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在有些人高呼“穷得只剩下钱”的时候,却分明感受到了另一种“贫困”,感受到似乎遗失了什么……那丢掉到的究竟是什么呢?曾几何时,“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就在我们不择手段捉到“老鼠”的同时,却不知不觉地遗失了“猫”的人格尊严。有的人坑蒙拐骗,有的人傍肥三陪,以致寡廉鲜耻,天良丧尽;而更多的人,他们的心灵也在不知不觉中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垢,变得市侩、势利、世故、世俗,对权势金钱趋之若鹜,奴颜婢膝,甚至以此作为生存之道的教条来贻害子孙!如此看来,我们已走上与清高完全背离的另一个极端了:一个是精神唯上,一个是物质唯上。我们难道就不能走出一条中间道路来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那么在新时代如何继承和发扬清高这一传统文化品格呢?毛泽东说:“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对于清高,我们也应批判地继承,与时俱进,应有崭新的眼光。
  第一,清高不应只是文人的专利。应让它与做官者结缘,并相亲相爱,白头到老。应让它与经商者见面,洽谈,最后成为“注册商标”……
  第二,清高不应只有遗世独立一种模式。那毕竟是农业文明时代的副产品了;现代工业文明时代,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孜孜以求古代的那种隐居生活。元代张养浩在《久雨初霁书所寓壁》诗中写道:“市隐静于野,客居闲似家。”这“市隐”实际上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体现吧。王康琚《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薮,大隐隐于市”,这也可作为清高应不拘一格的佐证。
  第三,清高不应与出世划等号。陶渊明的人生样式,给学人提供了一个永恒的辩论话题——应该出世,还是入世?似乎只有出世才能不使人格尊严丧失;而一入世,就会变得恶浊不堪。在今天,我们难道就不能在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同时,去追求精神的高贵并保持人格尊严吗?!
  第四,清高不应高高在上,而应更多一份亲和力。要么闭门修行,要么隐居山林,看破红尘,远离尘嚣,这些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清高应本着积极、健康、面世的原则,走进芸芸众生,投身茫茫人海,来提高人们的精神品位和人生境界。这样,这一传统文化品格,才能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
  第五,清高不应盲目排斥名利。清高并不等于要放弃名利,更不是要放弃合法劳动创造的合法所得。贺雄飞先生说:“有一种清高是教授喝西北风,孔乙己吃茴香豆;还有一种清高是清清白白地拿高稿酬。有一种重利是惟利是图,出卖人格;还有一种重利,是按质论价,按劳取酬。”鲁迅先生在北大执教时,月薪可以雇100个保姆,买两千斤猪肉;但先生仍然理直气壮地向报刊杂志社索要欠下的稿酬。事实证明,人首先要在经济上独立,才能保持人格的独立。否则,要保持应有的独立、清醒、良知、理性和人文操守,何从谈起呢?!
  第六,给清高一个与时俱进的定位。力除清高迂腐之气,高扬清高正气之歌。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清,可理解为清白、清才、清名、清廉、清醒,但不一定是(环境)清幽,清静无为。高,可理解为高尚、高贵、高品位、高风亮节,但不一定是孤高、高高在上、高不可攀。学者王彬彬在其《死在路上》一书中有段精妙的概括:“清高是一种不同于世俗,不随波逐流的精神风范,是一种把精神比物质看得更重,把心灵比口腹看得更重,把洁净比豪奢看得更重的处世方式。说到底,它是一种人格追求,是有着明确和强烈的人格意识的一种表现。”这样恰当的定位,会让过去被讥为“假清高”的向善者有希望转正,会让更多的人以清高自比,以清高自居,那么清高文化就会在我们的时代这个精神荒原上生根发芽,遍地开花,生机勃勃,那么构建和谐社会不是指日可待的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