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练习题
- 资源简介:
约12010字。
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练习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学习任务。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①。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②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③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④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北宋•苏轼《范文正公集叙》节选)
【丙】
江上渔者⑤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①尧夫:范纯仁,字尧夫。范仲淹次子。②彝叟:范纯礼,字彝叟,范仲淹第三子。③德孺:范纯粹,字德孺,范仲淹第四子。④待:依靠。⑤此诗是范仲淹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主政苏州时,为治理水患,在苏州一带察看水情时所作。
1.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2.请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
文言字词 方法 关联点 解释
读之至流涕 勾连成语法 痛哭流涕 ①
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课内迁移法 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
乃克为之 查阅字典法 “克”有以下义项:①能够②战胜③克制④约定或限定(时间) ③
(填序号)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
4.“渔夫”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被赋予隐士的形象,但范仲淹《江上渔者》里的“渔夫”却另有内涵。请根据提示,补充下列表格。
诗句 创作背景 渔夫形象 探究结果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驾舟访友,即兴唱和 从容自适,悠然脱俗 不同的内涵源于不同的关注点。张志和、柳宗元笔下的“渔夫”都是隐者的形象,而从范仲淹对渔夫的关注点来看,范仲淹具有④ 的政治家胸怀。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谪居永州,寄情山水 ①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② ③
5.乙文中“岂非命也欤?”“岂非畴昔之愿也哉!”都用到了“岂非……欤/哉”的句式文章内容,说说这一句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范仲淹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小语在做范仲淹的专题探究时发现司马迁说“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认为“文正”是谥号之顶级。因此,小语号召同学们对“范仲淹为何能谥号‘文正’”展开了探究,请你参与。【政治成就】
范仲淹自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后,一生都在为自己的政治抱负奔波,更是因直言进谏而“四起四落”。请阅读下面材料,感受范仲淹的为政情怀。
【甲】仲淹以进士解褐①,为广德军司理②,日抱具狱,与太守争是非。守或怒临之,公不为屈,归必记其往复辩论之语于屏上。比去,至字无所容。
(仲淹)服除③,至京师,上宰相王曾书,言朝政得失及民间利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