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140字。
河南省洛阳市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毛泽东特别重视文化,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他从来没有放松过中国共产党各方面的文化建设,他很清楚文化在政治活动在整个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没有厚实的革命文化为基础,中国革命不可能成功,即使获得军事和政治上的胜利,也不可能取得持久的成功。正因为对于文化的重要性有如此深刻的认识,毛泽东对于文化有关的内容极其重视,他曾经在敌机轰炸、需要紧急疏散的时候,提醒工作人员不要丢掉他的文稿。胡适说,毛泽东是大陆白话文写得最好的。其实,毛泽东不仅白话文写得好,他的古文功底也很扎实,无论是白话文还是古文,他都运用自如,是公认的文章大家。毛泽东的文风有哪些特征呢?我个人觉得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突出的特征:
情感丰富、文字生动。作为政治家,写文章最大的问题是容易没有情感。比如早期党内一些从苏联留学回来的理论家的文章最大的毛病就是“空”,缺乏真情实感。毛泽东虽然是个大政治家,但是他的文章渗透着文采和情感。你看他早年祭奠故去的同学的诗句:“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愁杀芳年友,悲叹有余哀……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望灵荐杯酒,惨淡看铭旌。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观点鲜明。毛泽东写文章、作讲话,观点非常鲜明,通篇下来没有那种大概、或许、差不多、也可能之类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表述,基本上都是直抒胸臆、直奔主题。看完毛泽东的文章就知道他想要说什么、想要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怎么去做。所以,这样的文章读起来非常轻松明白,不觉得费劲。
气势磅礴,酣畅淋漓,一泻千里。毛泽东政论文章的文风占据中国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革命主义、英雄主义制高点,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问题采取不回避、不诿过、不迟疑闪烁的态度,敢于面对问题、勇于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坚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以酣畅淋漓、一泻千里的气势压倒对方,展示出强烈的自信。毛泽东1949年写的五评《白皮书》,可以说是这种文风的最高境界,时至今日仍是政论文的典范。
条理清晰、逻辑顺畅、一目了然。这方面的文风集中体现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以“中国为什么不能速胜”“中国为什么不会失败”为核心论题,深入全面细致地分析了中日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国际关系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层层递进、点点解剖,最后令人信服地提出了抗日三阶段的论述,雄辩地说明了持久战的必然性。
(摘编自程美东《学习毛泽东文风,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
材料二:
个人优良文风的养成,我认为多读古代经典是不可或缺的法门。古人视“立言”为“三不朽”之一,因而特别重视著书立说,并留下极为丰富而宝贵的遗产。
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因为它们都能追求创新而师法自然。文无定法是指不要墨守成规,不能生搬硬套,并不是说写作没有遵循的原则。陆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深刻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仍然十分重视中国共产党各方面的文化建设。
B.《论持久战》这篇文章对中国革命过程中的问题不回避、不迟疑闪烁,针对问题点点解剖,分析层层递进,很令人信服。
C.古代经典中的言论极具启发意义,如“语不惊人死不休”“言而无文,行之不远”等,都是当下所有文章必须遵循的原则。
D.理论工作者决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而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整体上采用总分式结构,分论部分都是先提出观点,再举例分析,极具说服力。
B.材料一提及胡适所说的话,意在通过对比,指出毛泽东是文学功底深厚的文章大家。
C.材料二中“因而”“之所以”“虽”等关联词的运用,使得文章论述逻辑严密、鲜明生动。
D.材料三列举新时代新征程的诸多问题后,接着表明这些问题不能拖不能等,亟待解决。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清•赵翼)
B.文字非苟作,有物乃足尊。(清•陈沆)
C.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清•黄遵宪)
D.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宋•戴复古)
4.材料三第一段使用了“冰冷”“打圈圈”“火热”等,请简析其作用。
5.校刊最近增开了《改进文风大家谈》栏目,你准备投稿,谈谈如何改进文风。请根据三则材料,简要列出你的建议要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涛声
卢广峰 童村
身负重伤的李子光,被几个人五花大绑拖拽到黄河渡口时,一条木船早已等在那里。午后荒凉的河滩上,一片静寂。一湾浑黄的河水,正缓慢无声地向前流淌着。
满身是血的李子光,最终被推搡到了那条船上。摆渡的老艄公朝他看了一眼,便惊在了那里。对这个青年,老艄公是熟悉的。在此之前,老艄公已不记得有多少回将这位青年从这岸送到对岸,又从对岸接到这岸——就是这个年轻人,曾经给他讲过不少“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