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660字。
四川省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是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中国人对美,总有着无尽的推崇。儒家追求思无邪的雅正之美,道家崇尚平淡天真的朴素之美;以墨当色、计白当黑的国画里,藏着中国特有的含蓄之美。审美,听起来抽象,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中有更直观的诠释,诉说着审美的意趣。
人,要有审美之心。美学大师朱光潜说: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在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是尚美的民族,对美的追求和思考,多传承于自然哲学思维。若生活中再无美学,人这一生是否太过潦草。生活不一定要鲜艳,但要有属于自己的色彩,只有懂得了审美,才能重塑自我,不枉来人间一趟。一个人有了审美之心,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加有趣,看似无用之物、无心之作,却让我们永葆善睐明眸。
自然,山水之美。中国人对大自然的喜爱,或许是骨子里的天性。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皆自然之美,亦属文人之雅致,自古便是中国人不可放弃的生活哲学,也正是审美与生活的结合。
这些耳熟能详的诗词,写尽了中国人的一生所愿,有时虽不能至,亦是心向往之。山水之间总是最理想的生活之地,古往今来却是少有人实现,因此,这念想便寄托于庭院。植几株时令花草,随季节盛放、随时间衰败,满眼都是自然风光。让人虽身居喧嚣闹市,心却生出山林之想。青山绿水、幽林美舍,是中国人最高的生活美学,这些山水田园、林泉胜境,浸润着中国人的内心。
烟火,生活之美。元代赵显宏《满庭芳》词云:一家老幼无牵挂,恣意喧哗。新糯酒香橙藕芽,锦鳞鱼紫蟹红虾。杯盘罢,争些醉煞,和月宿芦花。烟火气,不是转瞬即逝的灿烂,而是细水长流的淡然。有句话说,深夜的烈酒,不如清晨的一碗粥。人间最深入人心、最难舍难分的,是烟火气。烟火气,人间最绵长的滋味。充满烟火气的生活,是最平凡的生活,也是最有诗意的生活……林语堂说:构成人生的,更多是且将新火试新茶的寻常烟火,平常小事。烟火气,离不开三餐一宿、琐细繁乱、烟熏火燎,更离不开安安分分、知足常乐、寒来暑往。但这难道不是每个人必然会经历,也最终会皈依的真实吗?
诗人顾城说得好:美是唯一的真实,当它到来时,一切都形同虚设。审美,是一生的修行。它流淌于生活的每一个缝隙中,需要用心去体会。希望在你匆匆的人生旅途中,能以美为信仰,活出一生明媚光景。
(菖蒲草堂《中国人的审美,雅致而充满烟火气》,有删减)
材料二:
美育最重要的价值是培养有审美修养的人。语文是人文学科,通过语言的学习,审美主体不仅能够了解文本知识,更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喜怒哀乐。语文的审美价值,让语文教育充满了灵动性,使审美主体在美的浸润中成为拥有高尚情操的人。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为学生的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育最重要的价值是培养有审美修养的人,审美离我们并不遥远,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B.人文性和审美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因此对语文的习得过程就是体现其人文和审美价值的过程。
C.学生品质根基的形成可以由语文学习获得,通过语文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中国人最有诗意和最平凡的生活是充满烟火气的生活,而最高的生活美学是青山绿水、幽林美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追求雅正之美的儒家、崇尚朴素之美的道家,还是藏着含蓄之美的国画,都充分说明了人人都应该有审美之心。
B.“家校共读”“家校共美”“家校共写”的审美教育实践能够丰富学生的审美世界,其中“家校共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C.材料一中借用蔡元培、朱光潜、林语堂和顾城等的论述,既有利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D.材料二以“语文使审美主体在美的浸润中成为拥有高尚情操的人”为中心论点,多层次展开论证,有理性思考的光芒。
3.下列不能表明“语文的审美价值”的一项是( )
A.“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体现汉字抑扬顿挫的音韵美。
B.“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形象地表现了汉字丰富的意蕴美。
C.古人说“听其言观其行”,即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这就是常说的言行一致。
D.“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的这一观点揭示了要想成为君子就要文质兼备,实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4.语文学科在构建家校协同美育体系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回答。
5.作为一名新时代高中生,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审美修养?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转身离开的司马光
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51岁的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司马光,闹出了一桩大新闻:在给皇帝讲课的经筵上,他跟力挺王安石变法的大臣吕惠卿居然因政见不同动手撕扯了起来。搞得在场的宋神宗都看不下去了,说:“不就是想把事情的对错搞搞清楚嘛,至于这样吗?”后来,事情传到宫廷外,这事就变成了“地域黑”——当时流行起了一个段子,叫“一个陕西人,一个福建子,怎生厮合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