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970字。
河北省邢台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至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长征是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算起,以三大主力红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和今属宁夏的将台堡胜利会师为长征结束标志。红军长征历时两个寒暑,纵横14个省,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战斗,渡过了近百条江河,越过了约40座高山险峰,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长征是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艰难的抉择。从1934年6月底7月初开始,在“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与敌人五次‘围剿’‘决战’”等口号掩护下,中央苏区开始了红军主力突围转移的秘密准备工作:
一是军事战略的部署安排。为了调动和牵制敌人,减轻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压力,并准备实施战略转移,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组织两支部队北上和西进。同时,为减轻中央红军突围的阻力,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与国民党粤军陈济棠部曾进行了秘密的“和平谈判”。
二是扩大红军,补充兵员。1934年5月14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发出通知,要求在5、6、7月扩大红军5万名。到9月27日止,实际完成18204名。
三是筹集军需物资和军费。红军转移时要求轻装,每人只带一床被毯、一袋够吃十天的干粮、两双草鞋,还有一个挂包装衣服和简单的日用品。每个卫生队准备四副担架、两担药箱。为此,中央先后多次发出紧急指示,发起“借谷运动”“筹款运动”“节省运动”等,得到苏区群众积极支持。随着转移计划的临近,急需赶制大量武器弹药。为了解决生产原料问题,中央国民经济委员部发出布告,“号召苏区广大工农群众将所拾到或留存的子弹、子弹壳、铜、锡、旧铁等物品,作价卖与国家以供军用。”
四是舆论上的准备。长征前夕,中央连续发布命令和指示,对红军主力转移后中央苏区的各项工作做了具体部署与安排。9月29日,张闻天在《红色中华》发表《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的署名社论,指出“我们有时在敌人优势兵力的压迫之下,不能不暂时放弃某些苏区与城市,缩短战线,集结力量,求得战术上的优势,以争取决战的胜利”,这篇社论暗示着中央红军即将实施战略转移。
为了革命信仰,无数军民毅然决然舍骨肉别亲人,舍小家为大家。比如长征前夕毛泽东和贺子珍忍痛将自己的儿子毛毛托付给贺怡。刘伯坚、林伯渠、邓子恢、罗炳辉等人都将自己的子女留在了中央苏区。苏区人民也对红军依依不舍,据中革军委教导师参谋长孙毅回忆:乡亲们依依不舍欢送红军,有的妇女拿着草鞋、毛巾、袜子、鞋垫等,送给自己的儿子、丈夫、兄弟……部队已经走出二里路了,送行的乡亲们还是难舍难分,跟随队伍前进。长征前夕,无数革命伴侣就此诀别。
(摘编自钟燕林、黄云、苏春生《中央红军长征的决策和部署》)
材料二: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
在“七种思维能力”中,战略思维排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我们是一个大党,领导的是一个大国,进行的是伟大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征对于党和红军的发展至关重要,堪称战争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它的规模、时长、艰险程度都是少有的。
B. 长征是党在关键时刻做出的重要决策,有伟大的战略意义,党在长征之前从多方面进行了周密的部署。
C. 领导干部应有一定的战略思维,这对于国家发展有重大意义,党的辉煌成就跟能解决战略问题有重要关系。
D. 战略谋划首先要策略正确,综合多方面决策谋划;还要有稳定性,只要保持战略定力,就定能取得成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长征的各种部署可以看出当时红军面临的艰难境况,能体会到党中央的勇气,也能看到老百姓对红军的拥护。
B. 为了长征胜利,包括领导人在内的无数军民与亲人分离,充分表明了他们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以国家为重的大局观。
C. 精准扶贫的方略是关乎人心稳定的战略决策,它得益于党和领导的准确的判断,也得益于党和领导有坚持到底的决心。
D. 长征之路有高山大河,有饥寒和敌人的攻击,而新时代重走长征之路就是希望现代人再走长征路去体会先辈当年的困境。
3. 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材料二的论据的一项是( )
A. 对于端牢粮食和能源两个“饭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战略高度阐述其重要性,强调“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
B. 阅读,是一个民族精神发育和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中宣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部门在我国大力倡导全民阅读。
C. 在2045年之前中国制造强国战略主要分为“三步走”,从2025年缩小差距到2035年巩固地位再到2045年创新引领。
D.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4. 请结合材料,概括长征精神的内涵。
5. 从材料一长征的战略部署中,可以分析出党中央在决策时考虑了哪些因素?
【解析】
【导语】本文将长征与战略思维结合,讲述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意义。材料一从多个角度展示了长征的艰苦和共产党为此所做的战略部署,突显其战略意义。材料二阐述了战略思维的重要性,强调领导干部应具备战略眼光。以习近平的话总结,激励新时代继续发扬长征精神,进行科学谋划和战略布局。整体立意深远,有较强的教育和激励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只要保持战略定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错误,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二指出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仅要保持战略定力,还需增强战略谋划等多方面因素,该项表述片面。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忽然想到(十)
鲁迅
无论是谁,只要站在“辩诬”的地位的,无论辩白与否,都已经是屈辱。更何况受了实际的大损害之后,还得来辩诬。
我们的市民被上海租界的英国巡捕击杀了,我们并不还击,却先来赶紧洗刷牺牲者的罪名。说道我们并非“赤化”,因为没有受别国的煽动;说道我们并非“暴徒”,因为都是空手,没有兵器的。我不解为什么中国人如果真使中国赤化,真在中国暴动,就得听英捕来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