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720字。
2024—2025学年普通高中高一(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围”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一个老农看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内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
这种办法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透明性是乡土社会的另一个特征。透明性是指彼此之间十分了解、没有秘密可言,因为相对狭小、封闭范围内的人们彼此之间非常熟悉。“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冶出来的结果。”有的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一个地方,其乡邻也是如此,那么在漫长的接触中,邻里间彼此几乎没有秘密可言,祖孙三代的底细彼此十分了解。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乡土社会秩序构建与维持所依靠的并不是现代工业社会理性化的力量,而是人们娴熟而有效地应对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时不断践履的“共有的习惯”。“熟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共同享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乡土社会中,乡民接触的是与生俱来的人物和无须选择的关系,甚至在他们出生前,这种生活环境就已经存在。
B.因为依赖于泥土,乡民们才会在一片土地上扎根,然后通过长时间的接触,熟悉同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的生活。
C.乡土社会中,人们依靠“共有的习惯”去解决生活中的多种问题,即使彼此有矛盾,也会因为这种习惯而得以缓解。
D.因为非常熟悉,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即使没有血缘关系,也会产生亲密感,因此他们能够互相帮助,互相交流情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提到“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意在通过比较体现第一种社会的优越性。
B.材料一将西洋商人收到瓷器比作神话故事,由此体现中国人的信用的根深蒂固
C.材料二用“透明”一词概括乡土社会的特征,说明乡民间非常熟悉、没有秘密。
D.材料二以材料一为基础,两则材料都强调了乡土社会中“不假思索”的信任感。
3.下列选项中的农谚,不能体现“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的一项是(3分)()
A.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B.立夏刮阵风,小麦一场空。
C.只要功夫深,土里出黄金。 D.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4.材料一两次提到《论语》,各自要论证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乡土社会的“信任”和理性社会的“契约”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在新时代我们应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千万颗飞扬的种子
徐鲁
一粒种子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或许是人们无法想象的。在荒原上,在沙漠里,在岩石底下,甚至在水泥墙壁的缝隙里,我们都看到过种子的神奇力量。
老一辈植物学家蔡希陶先生,早年写过一篇幻想性质的科普故事《蒲公英》,故事的主人公有蒲公英、鸢尾花和紫罗兰,也有默默生长在岩石缝隙里的茅草们:春天到来时,总是顽强的茅草的种子,最先从岩隙里萌发出来,交给大地一片蓬勃的绿色。
①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