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上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3/11 21:12:4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920字。

  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但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扬儒家学说时,思考的轴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与儒家学派有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如《墨子》中的“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韩非子》中的“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道家学派虽然在诸多思想观念上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看待君子人格上,两者颇为一致。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对君子人格赞不绝口,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张岱年等哲学家认为这是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于是,君子人格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底层百姓的广泛认同和追从。
  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
  君子概念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都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的人群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在今天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成人之美”“近君子远小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这些至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
  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
  材料二:
  如果说绅士、骑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那么中华文化人格则体现为“君子”。君子文化,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式微,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家推崇,并被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由此,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君子形象成为文学家们最为迷恋的书写对象。从《诗经》起,中国文学塑造了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人格,就是被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
  B. 君子在西周时主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它的内涵经孔子改造后,成为儒家宣扬的理想人格,具有浓厚的道德意蕴。
  C. 材料二中提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式微,是君子不再作为政治者的身份出现转而成为儒家济世的高标的主要原因。
  D. 君子只有内外兼修,才能剔除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成为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不同,西方文化人格表征是绅士、骑士、牛仔,中华文化人格表征为“君子”,君子文化有利于密切中国人的联系。
  B. 如今中国人都乐于被人看作君子,君子风范被奉为做人的圭臬,由此可见它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格基因,无须再进行君子人格培养。
  C. 材料二中提出,当今社会,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泛滥,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导致了君子文化的式微。
  D. 材料二结尾驳斥了几种错误的君子观,因大众受教育程度前所未有的提高,所以作者说当今是弘扬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中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内在有质的规定的一项是(   )
  A.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论语•学而》)
  B.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C.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D.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春节来临之际,学校将在教室走廊的“阅读分享栏”中开设“当代青年与君子文化”阅读专栏,请结合两则材料拟写出专栏内容要点。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围绕“君子文化”展开,从历史渊源、内涵演变、文化影响及当代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材料一以时间为线索,梳理了“君子”概念从西周贵族到孔子赋予道德内涵的演变过程,强调君子人格在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对历代中国人的深远影响。材料二则通过对比西方文化人格,突出君子文化的独特性,并进一步阐释君子文化对内外修养的要求,同时回应了当代对君子文化的误解,呼吁在当下弘扬君子文化。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不断塑造和培育的人格”一词表意范围扩大。原文说的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子人格”,是“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
  C.“政治者的身份”缺少限定词,原文说的是“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家推崇”。
  D.“只有……才能”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不当,原文说的是“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意思是只要君子内外兼修,就能……。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夏初
  顾随
  我喜欢夏初的天气。
  我爱看树和草的鲜嫩的绿叶子。
  古人说:“春秋多佳日。”今人鲁迅先生又说:“北京仿佛没有春和秋……冬末和夏初衔接起来,夏才去,冬又开始了。”由后之说,则北京这地方未免可怜了,连多佳日的季候都没有。但是我对此并没什么不满,因为我喜欢夏初。
  一天的上午,我走在一条僻静的小街上,一点声音都没有,住户的门都关着,使我几乎要遍叩所有的门,问一问有没有人在里面住着。老槐树的阴凉是那么浓密,我又疑心地下的树影儿都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