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高一语文试题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810字。
抚州市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高一语文试题卷
说明:
(1)本试题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案须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不得在本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3)所有考试结束3天后,考生可凭准考证号登录智学网(www。zhixue。com)查询考试成绩,密码与准考证号相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赤子之心”原指婴儿的本心,具有真诚无伪、自然淳朴的特点。道家借以阐发个人心灵的纯洁、独立,儒家将之看作性本善的依据。它对文艺创作提出了求真尚实、情真意切的审美价值要求与批评尺度,是中国美学的生命所在,与中国美学精神息息相关、互为表里。
老子最早提出“赤子之心”这一范畴,他指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子对他所生活的春秋时期人性异化、大伪盛行的恶浊风气深恶痛绝,从道家的人性价值观提出最高的德性在于“赤子”。赤子也就是婴儿,其特点是童真未凿、精气未散,这种童真是最高的和谐之美。混沌未开、不谙世事的婴儿成为老子理想的人格范式,进而影响到审美理论。庄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赤子之心”,但是他所追求的自由无待人格境界是与“赤子之心”的内涵相通的。他笔下的至人、神人是道家“赤子之心”人格的最佳典范。所以道家的“赤子之心”关注个体浑然天成不受污染的精神状态,彰显独立逍遥的人格精神与美学追求。
儒家孟子正式提出“赤子之心”这一概念,《孟子•离娄下》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这里的“赤子之心”指人的本性、初心。孟子认为人皆有善良本性,具体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将此扩而充之,即可达到“充实之谓美”的境界。这就触及到了孟子的人格美思想。孟子心中的“美”与人的道德紧密相连,“美”之上还有“大”“圣”“神”等人格境界。所谓的“神”就是将赤子之心发展到极致,不仅自己能够实现道德的自省自律,也能感染他人,成为他人精神上的榜样。在礼崩乐坏的年代,作为“士”的孟子自觉肩负文化传承之重担。“赤子之心”可谓儒家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的人格写照。由此可见,道家老庄的赤子之心和儒家孟子的赤子之心各有侧重。二者高扬内心的赤诚与人格的独立,这种人格精神恰好与审美的自由与自律特性相通。
“赤子之心”不仅是人格精神与审美境界,同时也成为文艺批评标准。“赤子之心”所内蕴的“真”的价值尺度为批评标准提出两方面要求:其一要真实合理,毫无伪饰;其二要真情真意,自然直率。这一批评标准贯穿中国美学与艺术发展的始终。“赤子之心”不仅要求真实合理,更重要的是要有真情实感、情真意切。真诚无欺的文章才能产生夺人心魄的力量。自古以来,真善美是中国美学与文艺的价值尺度与批评标准,而“真”是最根本的尺度,没有真实,善与美都无从谈起,“赤子之心”正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中国美学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表现在它的哲学思想与文艺批评的融会贯通之中。“赤子之心”作为中国美学的重要思想范畴,其基本特点是强调人性的自由无待、真诚无伪,它既是人性中最可宝贵的因素,又是审美创造的原初动因,同时也是文艺批评的基本标准。
时至今日,这一范畴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对文学创作与审美理想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人类目前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审美活动的个体自由日益受到压制,“赤子之心”的保持面临诸多挑战。100多年前,王国维提出“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提出作家应以如婴儿般自然纯真、超越利害的心境来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同时倡导通过美育来洗涤国人内心功利主义倾向。梁启超、陈独秀等有志之士同样痛心于国力的衰微、国民的愚昧,为救国救民而奔走呼号,将美学与增进国民道德相结合。百年美学的精神,主要就是“立人为本”的启蒙精神与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的结合。“赤子之心”作为中国美学核心术语贯穿着中国美学发展始终,已然成为中国美学继往开来的人格精神、审美标准与批评尺度。
(摘编自袁济喜《“赤子之心”的美学价值与当代启示》,有删改)
材料二:
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记住的。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你那位朋友说得不错,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像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到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赤子之心”即指人的本性、初心,并在《孟子•离娄下》正式提出这一概念。
B. 材料二的第一封家书中,傅雷认为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因为创作者有纯洁如明镜一般的赤子之心,才能打动听众的心灵。
C. “赤子之心”作为中国美学核心术语贯穿中国美学发展始终,必将成为中国美学的人格精神、审美标准与批评尺度。
D. 傅雷认为“赤子之心”不但指清新无邪,而且还指一种火热、高尚且精炼的感情。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傅雷先生在家书中强调艺术创作不仅需要理性认识,还需要进行感情深入,拥有“赤子之心”能帮助艺术家更好地表达音乐。
B. 道家的“赤子之心”强调个体的精神状态和人格精神,与儒家的“赤子之心”在内涵上完全不同。
C. 赤子之心蕴含着“真”,“真”要求批评标准既要真实合理,不伪饰,又要真情实意,自然直率。
D. 王国维提出作家要以无功利主义倾向、纯真自然如婴儿般的心境从事文学创作活动。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西汉刘安等《淮南子》:“且喜怒哀乐,有感而自然者也 ”
B. 钟嵘《诗品序》:“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C. 严羽《沧浪诗话》:“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D.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
4. “赤子之心”生发于老庄和孟子的思想体系,儒道两家对“赤子之心”的理解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5. 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表达了拳拳赤子之心,请结合材料一具体阐述这首词是如何体现“赤子之心”的美学价值?
【解析】
【导语】材料一探讨了“赤子之心”在中国美学中的重要性,强调道家关注个体的纯真和独立,儒家则强调道德和责任。材料二阐述了“赤子之心”在艺术创作中的价值,强调纯洁和真诚的情感对艺术表现的重要性。两篇材料共同指出“赤子之心”在审美、人格和艺术创作中的核心地位,强调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影响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 .“必将成为”错误,材料中说“‘赤子之心’作为中国美学核心术语贯穿着中国美学发展始终,已然成为中国美学继往开来的人格精神、审美标准与批评尺度”,用的是“已然成为”。
故选 C 。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判断推理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奔生
李水康
大数人都认识小萝卜头,却不知道我的本名叫宋振中。这个名字是父亲起的,至于有啥说法在里面,我却不知道。从懂事起,我第一次见到父亲,是在监狱里,而且还隔着很远的距离。有一天,因为一位女看守忘了关门,我冲出去,朝山坡下跑,我和妈妈住的女牢就在山坡上。我边跑边喊,爸爸,爸爸!一位面容消瘦、头发直立的男子,举起手,向我挥舞着答应道:唉!唉!他试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