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泉州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160字。
2025届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章的地位与影响,往往不在于其篇幅的长短,而在于其对思想史的价值与贡献,在于它是否揭示了人类思维发展、思想探索的轨迹,是否为后人留下了足够的发挥与阐释的空间。《大学》以不足两千字的篇幅,却成为中国儒学史、思想史上的经典,原因正在于此。《大学》在儒学史上的定位及其学派归属,一直是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依传统看法,孔子之后儒学分化出孟子、荀子两派,呈现出不同的思想性格与发展理路。孟子重心,谓之内在论;荀子隆礼,谓之外在论。宋之学者多以《大学》为内在一系,属于思孟学派。在宋儒建构的道统谱系中,《大学》归于曾子,与子思《中庸》、孟轲《孟子》承续一脉。朱熹以《大学》归于思孟一派。理学中陆、王一派虽然也以《大学》为内在一系,但其对《大学》的理解与程朱颇有差异,《四书》中《大学》也一直是两派争论的焦点。近代以来,受新的学术思潮影响,不少学者认为《大学》晚出,于是对于《大学》之思想性格及其学派归属也有了新的看法。冯友兰先生著《<大学>为荀学说》,以为《大学》成于秦汉之间,自然应该归于荀学一派。徐复观先生表达了不同看法。他说:“孟荀同言礼义;但孟子多就心上言;而荀子则多就法数上言。《大学》乃属于孟子以心为主宰的系统,而非属于荀子以法数为主宰的系统。知乎此,则《大学》虽亦有受荀子的影响,但这是副次的、枝节的。其主要的立足点,当在孟学而不在荀学。”徐氏虽然也认为《大学》晚出,但认为其受孟学一派影响为大。那么,《大学》思想性格究竟更接近于荀学,还是与《中庸》《孟子》一脉相承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回到《大学》本身,具体分析其思想内涵与成书时代的精神状况。
就《大学》之思想主旨说,我们以为其为先秦儒学修身思想的理论总结与系统阐述。就其成书年代看,我们认为《大学》成书较早,所以既不可能受孟子思想的影响,也不可能受荀子思想的影响,考虑到战国早期儒家思想尚未明显分化的特点及其《大学》本身之思想内涵,我们以为纠结于孟学、荀学的归属对思想史的研究并无多大意义。我们所要关注的是《大学》的思想内涵及其对先秦儒学思想发展的影响。作为先秦儒学修身思想理论总结与系统阐释,《大学》在儒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与意义。然而作为战国早期儒学的一篇经典,《大学》的一些论述已经蕴含了后世心性之学的某些端绪,对其后思孟学派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大学》之“明德”“正心”“诚意”,虽然并不是以心性之学的角度来论述的,其“德”“心”“意”也并不具有先天的道德善性,但其中一些论述的确具有了孟子心性之学的萌芽,开启了心性之学的大门。《大学》之“心”并非道德之心,与孟子所论之心显然不同,但《大学》论“正心”已经突出了心在修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心性之学开了端绪。修身之所以要正心,因为心之作用重大,所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种对“心”之作用的强调,在以前的儒家思想中从未见到,开启了战国心性之学对“心”之探讨。然而,由于受外界物欲的干扰与遮蔽,“心”又往往偏离其正,所以修身必以正心为先。
这又开启了战国儒家“正心”“养心”“求放心”之思想主张。以此而论,《大学》似乎与思孟学派更为接近。
然而,作为战国早期的著作,其思想往往呈现出过渡性,往往蕴含了其后某种或某几种思想学说的因素或者端绪,往往表现出兼容性、模糊性。以其同者观之则见其同,以其异者观之则见其异,所以冯友兰先生在《〈大学〉为荀学说》中发现了其与《荀子》思想的一致性,并列举大量的证据来论证《大学》为荀学一系。而徐复观先生则看到了《大学》与孟子思想的相通之处,以其为孟学一系。这种思想性格的二元性甚至多元性,是战国儒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正是这种思想的二元性或多元性,开启了其后儒家思想多元多样的发展,孟、荀之学由此而来。
(摘编自梁振杰《从诸子之学到官方经学:儒学由先秦至汉的转变研究》)
材料二:
就《大学》的时代而言,此书要早于《荀子》甚至《孟子》。
此书为较简短的议论体,而非长篇大论。其文风,亦十分古朴。此书首章为全书纲要,先列全篇纲要,然后再作具体论述,乃先秦时期的著书习惯。除《大学》等外,郭店简《老子》《五行》《成之闻之》等莫不如此。
王力先生说:“汉语构词法的发展是循着单音词到复音词的道路前进的。”有些概念在《大学》尚为单音词,而在《孟子》《荀子》已成为复合词了。如“仁”“义”二词在《大学》曾多次出现,甚至相对举,如“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但“仁义”一词一直没有出现过。这一点是与《论语》相同的。但《孟子》和《荀子》的情况就不同了,在此二书中,“仁”“义”不但单独出现,而且多次使用“仁义”一词(“仁义”连用在郭店简《老子》中只一见,还很难说就是复合词)。这说明《大学》要早于《孟》《荀》。
(摘编自郭沂《先秦文献探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能成为思想史上的经典,在于它能够不断被解读、阐释,能够揭示人类思维发展、思想探索的轨迹,具有思想史的价值与贡献。
B.程、朱一派和陆、王一派以及徐复观都将《大学》归于思孟派,而冯友兰对此有不同看法,但他们在《大学》成书年代上都持相近看法。
C.对《大学》的研究,应该更加关注《大学》的思想内涵及其对先秦儒学思想发展的作用,强调孟学、荀学的归属对思想史的研究没有价值。
D.“以其同者观之则见其同,以其异者观之则见其异”,指的是对战国早期的著作,不同的学者可以从相同的角度看到同一文本的不同侧面。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之后儒学分化出孟、荀两派,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理路,这一分化与儒学内容的丰富有关,也反映了古代思想家对儒学的不同理解。
B.有学者认为《大学》接近于思孟派,理由是《大学》与孟子的思想有相通之处,虽然《大学》与孟子所谈的“心”指代的内容不相同。
C.对《大学》归属的不同解读,体现了思想史研究的主体多元和方法多样,丰富了对先秦儒学的理解,促进了思想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D.冯友兰认为《大学》为荀学一系的观点,比徐复观所持的“《大学》受孟学一派影响为大”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因有大量的证据支持。
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指出《大学》的地位和影响,然后梳理历史上不同学者的观点,逐步深入地探讨《大学》的学派归属和思想性格。
B.文章对《大学》中的“德”“心”等关键概念进行了界定,既为后续的讨论和分析提供了基础,又确保了论证的严密性。
C.文章从战国早期著作的特点出发,论证出《大学》的思想可能具有二元性或多元性,这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论证方法。
D.文章既有作者的观点也有其他学者的观点,既有继承也有批判,其内容对相关研究者的接续研究有一定启示与参考价值,
4.《大学》对先秦儒学有何影响?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5.古籍考辨是指对古代文献的真伪、作者、成书年代、内容诠释等问题进行的学术研究。要分别考辨《大学》的学派归属和成书年代,可以从何入手?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革命者(节选)
何建明
是的,在离新中国成立还有几个月时间、离上海解放仅有十来天时,你的儿子,就这样牺牲了——成为为新中国诞生而洒下鲜血、牺牲生命的最后一批烈士之一……
你的儿子牺牲得壮烈:作为国民党政府中央银行的一名稽核专员,当听说蒋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