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造性思维》ppt31
- 资源简介:
课件共20张,教案约1690字。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20*谈创造性思维
教学目标
1. 把握作者的观点。
2. 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把握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3. 独立思考,挖掘自己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把握作者的观点。
2. 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把握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教学难点:
1. 独立思考,挖掘自己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题西林壁》中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观察角度下会给人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俗语“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句话说明了跳出习惯的思维圈,通往成功的路不只有一条。
今天,我们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谈创造性思维》,学
习如何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了解作者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三、探究学习。
学习任务一:辨析文章观点。
1.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它是文章的论点吗?
交代了文章议论的话题,即论题。论题不是论点。但论点一定包含论题。
《敬业与乐业》题目是论题,论点是: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开头)
《怀疑与学问》题目是论题,论点是:学则需疑。(开头)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作者正面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中间)
《论教养》题目是论题,论点是: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要做一个有教养的人)(结尾)
总结论点出现的地方:标题、开头、中间、结尾、总结归纳。
2.文中有下列几个观点,你认为哪个是课文的中心论点?为什么?
(1)生活中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3)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学习任务二:梳理文章思路
(一)阅读1-3段,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