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2024 学年第二学期高中期末调测高二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3290字。
绍兴市 2024 学年第 二学期高 中期末调测
高 二 语 文
注意事项:
1 . 本试题卷分三部分 , 全卷共 10 页 。 满分 150 分 ,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
2 .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 、 阅读 (72 分)
( — ) 阅读 I (本题共5 小题 ,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1 ~5 题。
材料 :
主持人 : 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 数据要素的价值依然凝结在人类劳动中 。 哲学作为 人类智慧之学 , 哲学研究也意味着人类的思维劳动生产活动 。那么 , 人工智能大热的当前 ,
应如何把握算法价值与哲学价值之间的张力 ?
● ●
魏 群 : 现如今 , 人工智能及其算法已经成为新型生产要素 , 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 , 因此有 " 算法价值 " 之说 。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 , 价值来 自人类劳动的凝结 。 人工智能系统 虽然尚不能被算作可以劳动的主体 , 但其算法模型的设计 、 训练 、调试与优化 , 仍然凝结 了人类的劳动 。 因此 , 目 前的算法价值仍然是人类思维劳动的产物 。但同样是人类思维的 产物 , 哲学的价值与算法价值有何区别? 至少就 目 前来说 , 算法价值主要表现在信息处理 上面 , 而哲学的价值则主要表现在批判性洞察与意义创造上面 ; 算法价值往往体现为效率、 规模 、 预测能力 、提供现成方案等方面 , 而哲学的价值则体现为对问题背后的前提 、框架 的设定 、 基本概念的内涵及限度的反思 。如果说 目 前的算法价值在于最终有望替代人类的 " 劳作 " 的话 , 哲学的价值则在于帮助人类在意识中把握自 身的 " 劳动 ", 或者说 " 类本质 "。 因此 , 哲学价值无法被算法价值取代或者通约 。
王田 : 当前 , 算法价值与哲学价值之间的张力 , 其理论本质是在人工智能时代对劳动 价值论的再审视 。人工智能作为突破性技术确实替代了 一 部分活劳动 , 产生了数字劳动新 形态 , 改变了 劳动的时空条件 , 并在这种显著的替代效应下进 一 步提高 了 资本有机构成 、 降低了单位商品价值量 , 使价值实现方式发生 巨大转变 。 然而 , 这些并没有否定马克思劳 动价值论中有关价值源泉唯一 性 、 劳动者主体地位和资本属性等重要判断 。 劳动价值论的 核心要义在于人的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 一 源泉 , 马克思并不是基于单个具体劳动而是基 于整体生产过程探寻价值的源泉 。 我们不能因无人化生产成为可能就忽略人工智能研发 、
高二语文试卷 第 1 页 (共 10 页)
分配 、 交换和消费各环节都需要劳动者参与的事实 。人工智能本身就是劳动的产物 , 劳动者 起到 了 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 。 面对人工智能非但无法消除资本的剥削性质 , 反而将剥削行为 变得更加隐蔽的困境 , 唯有立足劳动解放论与人的 自 由全面发展 , 才能实现算法价值与哲学 价值的辩证统一 。
(摘编 自 《人工智能时代的哲学思考》 )
材料二 :
就知识形态/性质而论 , Deepseek等人工智能大数据模型可以帮助人类回答各种提问 , 关键在于这些输出的 " 答案 " 是不是知识? 目 前的答案是否定的 。在人类知识的宏大体系 中 , 不存在人工智能的位置 , 即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不是知识 。 那么 , 人工智能给出的 " 答案 " 是什么呢?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是 " 继专业生成内容和用户生成内容之后 ,
1 . 对材料一 画波浪线句子中 " 张力 " 的理解正确的 一项是 (3 分)
A. 人工智能成为新生产要素 , " 算法 " 与 " 哲学 " 共生 , 为社会创造价值 。
B . 重新审视新时代劳动价值论 , 哲学可以帮助人类把握自身的 " 劳动 "。
C. 重新审视新时代劳动价值论 , 人工智能作为突破性技术能替代部分劳动 。
D . 人工智能成为新生产要素 , 价值实现方式转变 , 带来新的矛盾与冲突 。
2 . 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 正确的 一项是 (3 分)
A. 目前的算法价值仍是人类思维劳动的产物 , 就本质作用而言 , 与哲学价值无异 。
B . 无人化生产环节中没有劳动者参与 , 但算法价值中起主体作用的仍是劳动者。
C. 就知识形态而言 , 目前人工智能生成 " 内容 " 并不专业 , 代替不了创造性劳动 。
D . 机器智能无法通过图灵测试 , 因为它不具备专家创造的真理性认识及地方知识 。
3 . 下列事例无法证明材料一划线句观点的 一项是 (3 分)
A. 某国制造业引入 AI 机器人后 , 资本方以 " 技术升级 " 为由削减一 线工人岗位 , 导致了大量底层的超龄员工失业。
B . 某企业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分析求职者数据 (如行为轨迹) , 通过算法设定 " 个性化 薪资 " , 对低学历者等弱势群体薪资歧视 。
C. 某公司宣称 , 基于算法自动化写作 , 独立创造了文案内容 , " 无人劳动参与 " , 据此 拒绝向提供训练数据的幕后部门付费 。
D . 某外卖平台利用 AI 算法优化派单 、定价和考核系统 , 通过数据 " 公平 " 分配订单 , 实则给外卖小哥设定了严苛时效标准。
4 . 根据原文内容 , 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 , 每处不超过 16 个字 。(4 分)
" 人工智能 " 介入生产劳动带来了新疑问 。 魏 群和王田均承认算法的工具性意义 和对活劳动的部分替代 , 但强调哲学对技术异化的制衡 。在价值判断上他们认为 : 人工 智能热潮下 , ① ▲ 。材料二从知识形态 、知识主体 、知识特征这 3 个角度展开比 较 , 强调人类知识是独特的 ② , 说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本质是工具性信息 整理加工 , 无法替代人类创造性劳动 。 主张严格区分 " 知识生产 " 与 " 信息处理 " 的边 界 , 明确人类知识主体的法律责任 , 警惕技术对知识生产机制的冲击 。
5 . 鲁迅先生主张实行 " 拿来主义 " , 这给我们当前如何对待 " 人工智能 " 的迅猛发展带来 启发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 分)
高二语文试卷 第 3 页 (共 10 页)
(二) 阅读I (本题共4 小题 ,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 6 ~ 9 题。
心里流淌一条大河 (节选) 秦湄
七岁之前 , 我的灵魂都在华北平原上晃荡 , 年幼的蒙昧 自 由如 一 望无际的大平原 。世界 如水 , 一 望无际也 一 览无余 , 我是 一尾鱼 , 一尾小野鱼 。
我被爸爸带到煤矿小城读书 , 住在他上班的小矿院里 。姥姥惦记我 , 赶来看我 , 问道 : " 小脸咋就干巴巴的了 ? " 姥姥不知道 , 跟在乡村撒欢 自在抓蝴蝶捏蜻蜓比 , 这里让我皱着 眉头也缩着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