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430字。
浙江省绍兴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闻新片新鲜事,总会招来各种雪片般的跟帖,或是怒赞,或是痛贬;微博微信客户端,总有大量匠心独运的原创,或让人捧腹,或让人流泪。网易的网友爱“写诗”、微博的网友爱“转发”、微信的网友爱“分享”……正是在这人声鼎沸的言论广场上,“新集体生活”形成了自己不同以往的媒介气质。
就这样,我们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便捷的平台,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学会如何“与陌生人说话”。从“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到“春晚停办”的谣言,从转基因争论的群殴到名人离世引发的舆论几度反转,很多时候,发布信息变成了造谣惑众,讨论交流变成了站队骂架,观点碰撞变成了语言暴力。“有话好好说”,成为形塑新集体生活最重要也最急需的一种规则。
直到闯进网络这个居高自远的舞台,我们才蓦然发现,网络舆论场对我们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纾解情绪、体现价值、张扬个性的重要载体,成为影响生存发展的重要土壤。网络交流,不是在自家客厅里自说自话,需要尊重议事规则;公共空间,也不是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需要保持公共理性。有表达就有责任,有自由就有担当,有言论就有边界,每个人有了这样的主体意识、媒介素养,才能呵护好我们共同的集体生活,让我们这艘信息汪洋中的小船,不致被喧嚣的情绪吞噬和倾覆。
有统计显示,生活在大城市的中国人,每天平均要查看100多次智能手机,吃饭、地铁、聚会、等候,一切空闲时间都被翻看公号、转发分享、讨论沟通所填满,甚至等红灯的司机都常常会争分夺秒拿起手机。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生活空间!发言与聆听、表达与思考,都足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增强媒介素养、培养主体意识,并不是要限制表达权利,也不是要泯灭说话个性,而是强调对“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担负一份责任,对他人权利、公共秩序存有一份敬畏。这种责任与敬畏,体现了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的公共意识,也彰显着“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的公共理性。
有人说,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是“人以群分”。但再细分的群仍然是“群”,集体的共识不可能在相互孤立中找到,沟通的能力更不可能在自我封闭中研习。过好“新集体生活”,不仅需要遵守规则,更需要建立凝聚共识的气氛,做一个开放包容的“传播主体”。张口闭口“脑残”,动不动就“拉黑”,只会不断强化坐井观天者的夜郎自大,无益于让我们结成的“新集体”进化成和谐共生、健康有为的有机体。
(摘编自人民日报《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
材料二:
我们设计的高中生媒介素养测评框架由“认知理解”“辨别评估”“创造应用”3个一级维度和6个二级维度构成。框架反映了高中生媒介素养应有的能力层面,体现出各维度之间的递进关系。
“认知理解”是高中生媒介素养培养的基础,是从身体和心理上对媒介信息接触、感觉、注意、知觉的过程。认知能力的高低与知识结构、社会因素、生活方式和个
1.下列事例最能支持材料一划线句观点的是( )
A.小王发了一则新闻评论,招来雪片般的跟帖,被网友“转发”或“讨论”。
B.李明通过网络平台的激烈的讨论,在观点碰撞中灵感大发,解决了问题。
C.张园在“朋友圈”吐槽,表明了自己的不同意见与态度,引发了舆论反转。
D.陈亮转发了一张照片,但被举报是人工智能生成的,招致几天的网络谩骂。
2.根据材料二及附表,在A、B空格处拟定相应的内容。
3.材料二设想了高中生媒介素养测评的3个维度。请结合材料一补充设计一个测评维度,并分层写出“维度说明”。
阅读下面《促织》《变形记》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