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920字。
海南省海口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一些商业网站、移动新闻客户端,包括直播平台、浏览器、搜索引擎、影音软件等新媒体平台,都在运用算法这个“读心术”为用户量身打造信息,创造出一种新的个性化阅读体验,信息获取已经从“大海捞针”进入“私人定制”模式。然而,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一些新媒体平台打着定制服务、精准推送的幌子,让算法变成了打擦边球的工具。无论是有心搜索一个词条,还是无意点开一个链接,千篇一律的同质化信息,形形色色的商业广告,铺天盖地的流言蜚语,打着个性化推荐的旗号粉墨登场,一股脑儿、无休止地推送过来,让广大用户被迫接受。这就好像捅了马蜂窝,各种信息瞬间扑面而来,让用户在算法的“牢笼”里被蜇得“遍体鳞伤”。
技术再怎么变,传播渠道再怎么变,内容为王的地位没有变,也不会变。离开权威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积极健康向上的信息内容,再强大的算法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媒体平台应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担负起与媒体角色相对应的社会责任,饮水思源,回报社会,造福人民。内容推送少不了“总编辑”,算法再精良也要装上“安全阀”。要提高平台使用透明度,畅通用户的设置渠道,将信息的选择权还给用户,不能让“劣币”驱逐“良币”;要加强内容把关,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强化价值引领;以“人工推荐+智能筛选”来优化推送方式,大力传播和弘扬主流价值,不能让“有意思”代替了“有意义”。
(摘编自羽生《不能让算法决定内容》)
材料二:
当代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日益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深地影响着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如胡塞尔所提出的,自伽利略以来的近代西方文明,一直致力于将自然界数学化、机械化的目标,而这正是西方科学和文化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实现定制服务、精准推送,新媒体平台已将算法沦为打擦边球的工具。
B.追求经济效益和坚持社会效益并不矛盾,新媒体平台应该担负起媒体的社会责任。
C.人类通过编程代码来操控人工智能,在此过程中人工智能并不知道完成任务的原因,只需出色地完成任务。
D.人工智能是人类体力和智力的延伸,为了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我们必须前瞻研判其带来的各种风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在论述“内容为王”的重要性时,主要采用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的论证方法。
B.材料一中的“读心术”、“大海捞针”、“牢笼”和“安全阀”体现论证语言的准确性,“一些”、“都”、“已经”和“应该”体现论证语言的生动性。
C.材料二彭家锋等三位青年学者就如何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进行研讨的事例,证明其对人工智能的伦理探讨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增强了文章的学术可信度。
D.材料二中第三段“聪明”的引号作用与本段中“智慧”的引号作用、尾段中“快车键”的引号作用相同。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体现“科技向善”文化理念的一项是( )
A.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假肢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帮助残障人士恢复行动能力。
B.医疗AI系统利用大数据一方面占有大量患者个人信息,另一方面通过识别早期癌症和罕见病来实现提早干预治疗。
C.世界自然基金会用AI追踪雪豹、穿山甲、鲸鲨、海豹、白犀牛等濒危动物。
D.中国蓝天救援队在地震后用无人机和热成像技术快速定位幸存者。
4.两则材料都提及面对“人工智能”的态度,但内容上各有侧重,请结合文本分析。
5.材料二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据三个角度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况
贠靖
早上不到六点老况就睁开眼,习惯性地拿起床头上的手机看了一眼,窸窸窣窣地掀开被子坐起来。老伴翻个身说了一句,还起这么早啊?他哦了一声愣住了。过了一会又躺下了,却睁着眼没了睡意。
几十年了,老况每天都是六点钟准时起床,洗漱完毕,在楼下坐第一趟公交,到单位正好七点半,吃完早餐就该上班了。
平时忙惯了,乍一闲下来就觉得浑身都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