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鹤岗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约11220字。
黑龙江省鹤岗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小说每每被视为史余、史补而受轻视,大方之家每不屑道及。“戊戌变法”前后,一些较早接触域外文学文化的知识分子,基于小说可以化民成俗的认识,开始译介欧美及日本的小说,并充分肯定小说的社会价值和教化功用。梁启超首倡“小说界革命”,他肯定了小说的“载道”功用,以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者,适应了晚清维新派改良群治的愿望。兼之借助日渐兴盛的报纸刊物等快捷面广的传播媒介,动摇和瓦解了以往歧视小说的正统文学观,使得小说的译印和创作风起云涌。这就改变了中国文学场域的格局,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语境。
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一些有新思想、用新方法的学人开始以空前的热情对古代小说开展了学术研究。1918年3月15日,胡适首先在北大文科研究所作了《论短篇小说》的演讲,讲稿修改后发于《新青年》。该文虽只6000余字,却昭示了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研究的系统性。不过让胡适付出更大热情的是中国章回小说的考证研究。1920年8月,上海亚东图书馆推出汪原放标点版的《水浒传》,胡适撰写的《水浒传考证》置于卷首作为前言。此后8年中,胡适先后为《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章回小说撰写了20余篇考证及序跋文章。
在胡适的系列考证中,影响最大的首推1921年5月置于亚东版《红楼梦》卷首的《〈红楼梦〉考证》。《红楼梦》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影响,可能难以与流播久远的世代累积型经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相比,但因其精神内涵丰富,艺术表现高妙,题材与格调更适合文人读者的口味,所以程甲本问世后,它便受到读书人阶层的群体青睐。中国的读书传统一向是文史不分家,读者习惯以史家笔法来阅读小说中的人和事。《金瓶梅》问世之初,即有诸多有关本事的传闻,《红楼梦》问世之后更是如此,因其开卷第一回写出甄士隐、贾雨村两个有符号意味的人物,脂批道是“真事隐”去、“假语存”焉,导致不少读者以“微言大义”的方式揣测《红楼梦》究竟隐去了什么本事,因此便有了“和珅家事”“张侯家事”“傅恒家事”“明珠家事”等各种说法。最初它们不过是民间茶余的传闻、文人酒后的谈资,直至1914年王梦阮、沈瓶庵《红楼梦索隐》,后又附《红楼梦》以刊行,“索隐”旗帜由此高张。1916年蔡元培发表《石头记索隐》,次年又以单行本行世,将“索隐”往前又推进了一步。蔡元培是一位翰林出生的宿儒,有过留学德国的经历,曾是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7年1月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在当时教育界、文化界威望颇高,胡适亦以“领袖”称之。以蔡元培这样的身份、声望,论述《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赋予它以重大的内容,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它的价值和影响。
“隐”本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写作策略,也是传统史学与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无论是孔子的春秋笔法,还是屈骚的香草美人,都有“隐”的成分在。因此《文心雕龙》专设“隐秀”一篇,与“比兴”“夸饰”等并举,以“文外之重旨”来解释“隐”的内涵。有文本之“隐”,也就有研究之索
(摘编自俞晓红《胡适与〈红楼梦〉百年阅读》)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的文化语境”指由于梁启超的推动,以往歧视小说的正统文学观被改变,小说价值和功用得到充分肯定的中国文学场域新格局。
B.“索隐”在文中指读者以史家笔法阅读小说中的人和事,以传统解经思维揣测《红楼梦》究竟隐去了什么“本事”的阅读和研究方式。
C.“微言大义”在文中指被索引派认为隐含在《红楼梦》精微的语言和叙事中的作品内涵和历史真相,他们为找寻其答案而孜孜不倦。
D.“自叙传”在文中指胡适对《红楼梦》成书由来的认识,他认为作品中的甄贾两府有曹家的影子,曹雪芹借甄贾宝玉写自己的人生。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丰富的精神内涵,高妙的艺术表现,更适合文人读者口味的格调,使《红楼梦》有别于《三国演义》等小说而受到读书人的群体青睐。
B.胡适注重文献研究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他认为程高120回本的后40回为高鹗所续,这一观点终结了有关《红楼梦》作者之谜的争论。
C.文章详细介绍了索隐派代表蔡元培显赫的身份地位,蔡先生的学界影响力虽增加了胡适推广新学说的难度,但客观上也为其提供了帮助。
D.胡适对古代小说的系列研究,实现了学术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突破,其考证的学术理念和全新的阅读方法也推动了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有着深刻的隐喻意义,读者可以通过谐音理解甄士隐、贾雨村的符号意味,索隐派即以此种方法探寻作品背后的真相。
B.胡适在写作《红楼梦考证》时,首先运用了不同策略对索隐派提出批评,蔡胡论战最后以胡适胜利而告终,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此。
C.从小说之于经史的地位变化我们可以推断,受到贬抑、轻视的对象不一定不具备研究价值,曾被称为“诗余”的宋词即是典型代表。
D.传播媒介对学术研究具有推动作用,如果没有《新青年》杂志、新标点分段的亚东版古代小说,胡适的考证成果就很难被公众认可。
4.作者认为“隐”也是传统史学与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你对此如何理解?请从下列材料中任选一个加以说明。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②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红。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节选自《红楼梦》)
5.作为名词,“启示”指领悟了的道理或深刻的含义。倘若你未来要从事学术研究,你能从胡适的考证工作中获得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分条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厨
相裕亭
①盐区,大户人家的厨子,也分三六九等。上等的厨子,肩不担水,手不沾面,甚至油盐酱醋都无需去碰一下,照样吃香的、喝辣的,受伙计们推崇,东家敬重。刚入道的小厨子,就稀松可怜了!他们要在大厨、二厨们的眼皮底下,规规矩矩地打三年的“下手”,担水,劈柴,洗菜,拾煤饼子,帮大厨子们提靴子、递毛巾、捧烟袋,以及掏耳朵、挠脚癣的活儿,样样都要抢着干才行,何时能熬到站在锅边煮粥、蒸馒头,那就有了盼头了!没准某一天的一锅小米粥熬得稠、煮得香,或是哪一笼屉馒头蒸得又白又软又有咬头,让东家的老爷、太太、大小姐们吃得可口了,一句话把你要到身边去,专供其做小灶,你的地位立马就不一样了。
②刘贵,泰和洋行大掌柜杨鸿泰家的大厨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