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一下学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43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8/3 15:12:0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9480字。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生价值论,它注重精神蕴涵的指导作用,重视人文思想的建构。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方式的精神形态,它不仅体现着人类普遍的精神追求,而且体现着民族特有的价值关怀和时代属性。
  生命意识是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重要标志。中国古典诗歌既有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咏叹,也有对世事飘忽、功名蹉跎的感慨,更有对人格理想、功业抱负的抒发。这种博大深沉的生命意识与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渗透到怀古诗、饮酒诗、山水诗等诗歌类型中,形成鲜明的中华人文精神特色。
  作为一种人文精神的中国古代生命意识,它不仅眷恋于个体生命独特的存在和完满,而且善于发掘个体生命浑融于人类群体中的价值和意义。孔子曾在河畔发出这样的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由滔滔河水的奔涌不歇联想到个体生命的短暂,可见他的生命意识是多么地细敏和真切,但这种感觉给他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无可奈何的缕缕忧伤,而更多的是浸透着珍惜时光、热爱生命的积极进取精神,也就是通过人格的自我完善来达到永恒的生命境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时不我待、分秒必争的急切心情。
  中国古代诗人总有一种悲天悯人之心,他们的忧患早已从个人的生死穷达扩展到对民生疾苦的人文关怀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忧患意识是指人们从忧患境遇的困扰中体验到人性的尊严和伟大及其人之为人的价值,并进而提升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以自身内在的生命力量去突破困境,超越忧患的心态。这种忧患心理包括对人生悲剧境遇、民生疾病痛苦以及国家前途命运等种种忧患,其中既有诗人们对于个体在生存发展过程中陷入困境时的自我关怀,也有基于无限的悲天悯人的同情之心的群体关怀,更有一种关注国家、民族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自觉意识,从而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浓郁的现世情怀和高尚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的,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万物协调和谐的和合精神,博大宽厚的包容精神等。无论是儒家或道家,都持有“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自然与人本来就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追求、体验人与自然契合无间的人生境界和精神状态。这种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人文精神深处的天人合一思想,在诗歌中的表现就是客体自然和主体人的内在精神融为一体,往往泛化为对“物”与“人”的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中华祖先精神追求、情感体验和生存方式的重要表现手段,无疑也就深深地烙上了这种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色彩。
  (摘编自魏瑾《中国古典诗歌的人文精神探析》)
  材料二:
  自五四以来,中国诗歌从古典逐渐走向现代,新诗也由此诞生。经过艰难探索,新诗经过了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新诗存在的根基还是其经济基础。所以,新诗必然还是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这也是新诗的现实来源。因此,中国现代诗人艾青
  1.下列对原文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渗透在中国古代多种诗歌类型中的博大深沉的生命意识和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形成了鲜明的中华人文精神特色。
  B.人文精神体现着民族的时代属性,它眷恋个体生命独特的存在和完满,发掘个体生命在人类群体中的价值和意义。
  C.诗人的忧患意识包含对个体的自我关怀、基于同情的群体关怀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关注国家、民族的自觉意识。
  D.中国新诗之“新”的精神特质是其具有人文主义精神传统,这使得中国新诗具有重构人文主义精神的可能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诗人有悲天悯人之心,他们不再忧患个人的生死穷达,而是关注民生疾苦、国家和民族命运。
  B.新诗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其存在的根基和现实来源是经济基础。
  C.“真”是人类对现实的认识,“善”是社会的功利性,“美”是依附于先进人类向上生活的外形,而诗是三者之间最好的联系。
  D.只要走入诗歌创作,走出诗歌作品,走进现实生活,新诗重构的人文主义精神就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一提及的“生命意识”观点的一项是(   )
  A.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C.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D.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4.材料二中引用艾青、林语堂 话,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请简要分析。
  5.结合材料一,谈谈如何重构中国新诗的人文主义精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宝篮
  王琼华
  裕后街,有好几个篾匠。这里头年纪最大的篾匠就是篾爷。七十好几,篾爷仍在化龙桥旁开着一爿篾器店。篾爷做篾器,无师自通。娘老子怀他时,隔三岔五梦见一个满身仙气的老篾匠做篾器。街坊称,篾匠在娘老子肚子里就跟高人拜师学艺了。
  这当然是一个传说。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