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一中等三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备考实用性联考(二)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约10900字。
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备考实用性联考(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刘勰所谓词外之情即言外之意,这两句话可以说最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诗的语言的本质。中国传统诗论和传统哲学爱讲“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恰恰是重视诗的语言不同于一般非诗的语言的表现,恰恰说明了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寒风扫高木”中的“高木”换成“高树”,从词义上看也是可以的,但这样就改变了意境,没有了叶子越来越少的空阔感。
B.材料二刘勰所说的“情在词外曰‘隐’”,指诗的语言具有暗示性,其中蕴藏的言外之意,需要读者在阅读时思考、感悟。
C.材料三认为一个词语的意义是确定且具有社会性的,但在诗歌中,词语被诗人艺术化,其意义变得不确定且有极强的主观性。
D.象征性和隐喻性语言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常见,往往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中国古典诗歌耐人寻味的原因就在此。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中杜甫选用“落木”而非“落叶”并非偶然,这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中国诗人们挖掘出的语言形象中潜在的力量。
B.《归园田居》中“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正是材料二强调诗的“言约旨远”“语少意足”,指向一个“虚室生白”的明朗境界。
C.材料三中所提“诗无达诂”即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读《故都的秋》有人读出孤寂悲凉,有人读出眷念热爱。
D.三篇选文分别选取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隐秀性、多义性作为论题,虽切入点不同,但都从宏观上对相应的文艺理论做阐释。
3.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意蕴丰富,以下不是其意蕴的一项是( )
A.思乡怀人 B.游移漂泊
C.时间永恒 D.孤独离别
4.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让诗歌呈现“丰富多彩、一言难尽”之美,请结合材料分析概括我们阅读古诗时如何去感受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5.材料三中提到“诗人写诗的时候往往运用艺术的手法,部分地强调着或者改变着词语的意义,赋予它们以诗的情趣,使一个本来具有公认的、确定的意义的词语,带上复杂的意味和诗人主观的色彩”,以所学诗词为例,佐证此观点。
要求:点明词语,举出具体诗句,并结合内容分析其在两个不同语境中的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边城翠翠
谭仲池
从边城归来,在很长的一段日子里,我的眼前仍晃动着那根光泽锃亮的钢缆。它穿过船体上的铁环,横跨江面固定在岸边坚实的墩座上。我们上船后,一个苗族青年手持带有凹槽的短木棒,在钢缆上一卡一拉,船就顺着钢缆驶向对岸。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