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天一大联考2026届高三9月阶段性检测二语文试卷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320字。
湖南天一大联考2026届高三9月阶段性检测二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记者:面对外部封锁打压,遇到很多困难,心里怎么想?
任正非:没有想过,想也没有用。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一步一步往前走。
记者:如果说有困难,主要困难是什么?
任正非:困难就困难嘛,什么时候没有困难?刀耕火种的时候不困难吗?石器时代不困难吗?人类用石器的时候,哪能想到有高铁。中国在中低端芯片上是可以有机会的,中国数十上百家芯片公司都很努力。特别是化合物半导体机会更大。硅基芯片,我们用数学补物理、非摩尔补摩尔,利用集群计算的原理,可以满足我们现在的需求。软件是卡不住脖子的,那是数学的图形符号、代码,一些尖端的算子、算法垒起来的,没有阻拦索。困难在我们的教育培养、人才梯队的建设。
记者:从您面对困难的心态,感受到您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坚定地做好自己的事。这应该是华为能走到今天的一个重要原因。
任正非:同时,大家也要更多去理解搞理论研究的人,他们曲高和寡,老百姓不了解,而且他们的贡献要几十年、上百年才看得见。
记者:您怎么看基础理论研究?
任正非:当我国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时候。要重视理论特别是基础理论的研究。基础研究不止5—10年,一般要10年、20年或更长的时间。如果不搞基础研究,就没根 即使叶茂,欣欣向荣,风一吹就会倒的。
记者:对基础研究,人们可能一时难以理解,会问研究这个有什么用,能产生什么效益
任正非:科学的突破,世界上理解的人本来就少,不理解的人就不要去评价 爱因斯坦发现光线会弯曲,是一百年后再证实的。贵州有个农学家罗登义,20世纪40年代,他分析研究水果蔬菜营养成分的时候,发现一种维生素含量很高的野果子刺梨 中国那时还在抗战时期,社会教育水平还很低,没几个人懂 后来他写了一篇论文,说刺梨是维C之王。经历了近百年,贵州把它做成了一种天然富含维生素的刺梨饮料、维生素饮料中的奢侈品,近百元一瓶,受到追捧,刺梨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渠道。人们才真实认识了在抗日烽火时,在一张破桌旁的罗登义。
记者:基础研究周期会很漫长,但企业是需要讲效益的。
任正非:我们一年1800亿投入研发,大概有600亿是做基础理论研究,不考核。1200亿左右投入产品研发,投入是要考核的。没有理论就没有突破,我们就赶不上美国。
记者:这是一种长期主义,听说华为就有个“黄大年茶思屋”。
任正非:黄大年是个伟大的科学家,我国是在海湾战争中发现这个人的。美军在直升机下有一个吊舱,探测萨达姆埋在沙漠里的武器,一开战就准确把它消灭了。再一找,才知道这吊舱是中国人做的,黄大年在英国大学做的一个探矿吊舱,北约用来做武器。他辞职回国做了吉林大学老师。他用自己的钱,向学校要了一间40平米的房子,开了一个茶思屋,负责提供免费咖啡,开展“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我们得到他家族的授权,利用他的名字,做了一个非盈利的黄大年茶思屋网络平台,免费让大家查阅世界的科技信息。同时,对基础研究开放喇叭口,和各大院校合作。这些都是战略性投入,不考核的。基础理论这一块,我们内部建立一个机制,什么时候能做出来不知道,对科学家也不做要求。
记者: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沃尔夫等专家认为,美国为何没有像中国那样发达的高铁系统,主要是因为美国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做什么都要赚钱。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的道路,国家主张的是社会效益,络、发达的高速公路以及通往乡村的水泥路,遍布各处的水利设施、星罗棋布的发电厂……这些并不赚钱,但垫起一个发达的社会基础,为工业、农业现代化作出了贡献,体现的是国有企业的社会价值。而对有竞争的商品实行市场化,通过市场的竞争来调节,使其实现商业价值,依法纳税贡献社会。对此,您怎么看?
任正非:为什么不赚钱的事,只有社会主义做?社会主义的一个目的就是发展社会。我国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伟大的壮举。从基础设施建设看,我们也只能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不然高铁、高速公路、水坝……这些东西都建不起来。
记者:您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前景怎么看?
任正非:人工智能也许是人类社会最后一次技术革命,当然可能还有能源的核聚变。人工智能发展要经历数十年、数百年。不要担心,中国也有很多优势。
记者:您怎么看这些优势?
任正非:中国有数亿青少年,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总书记讲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人工智能在技术上的要害,是要有充足的电力、发达的信息网络。发展人工智能要有电力保障,中国的发电、电网传输都是非常好的,通信网络是世界最发达的,东数西算的理想是可能实现的。
记者:其他优势呢?
任正非:芯片问题其实没必要担心,用叠加和集群等方法,计算结果上与最先进水平是相当的。软件方面,将来是千百种开源软件满足整个社会需要。
记者:怎么看中国的未来?
任正非:弗里德曼离开我们公司,自己买了一张二等座的高铁票,去感受中国。后来写了篇文章《我看到了未来,它不在美国》。
记者:我们看过这篇文章,他认为:“中国制造业像今天这样强大的原因,不仅在于它的高质量,能更便宜地生产东西,也在于它能更快、更好、更智能地生产东西,而且正在越来越多地将人工智能融入产品中。”
任正非:从根本上说,算法不掌握在IT人手里面,而是掌握在电力专家、基建专家、煤炭专家、医药专家等各类行业专家手里面。实践层面看,中国制造业人工智能运用非常快,会诞生很多中国模型。
(摘编自《国家越开放,会促使我们更加进步————对话任正非》,《人民日报》,2025年6月10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任正非认为硅基芯片已实现技术突破,而化合物半导体因起步较晚仍需加大投入。
B.文中列举爱因斯坦和罗登义的事例,旨在说明基础研究虽周期长,但终将产生经济效益。
C.美国专家认为,美国未能构建像中国那样发达的高铁系统,主要是由于走资本主义道路。
D.电力充足、通信网络发达,这是中国独有的优势,能够助力人工智能快速发展。
2.下列对本篇访谈内容和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访谈从当前热点如外部封锁打压切入,引出受访者表达应对态度及策略,展现企业家的务实态度。
B.访谈思路清晰,涉及面广,论及企业处境、基础研究价值、体制优势、人工智能前景等重要问题。
C.提问具有针对性和连贯性,既有直接询问,也有结合前文追问,还有引用他人观点引发讨论等。
D.对话中多使用“算法”“基础研究”等术语和技术概念,展现了访谈语言浓厚的学术性,通俗性不强。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分)
任正非认为,基础研究是国家发展的“根”,即便产业“叶茂”,若 1 ,风一吹就会倒。就像罗登义发现刺梨的维生素含量高,这一发现虽在抗战时期未被理解,却 ② 。华为每年投入约600亿用于不考核效益的基础理论研究,这种 ③ 的发展理念,正是从实践上对“没有理论就没有突破”作出回应。
4.任正非认为中国要在科技领域实现突破,需要重视哪些关键问题?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4分)
答:
5.在个人成长方面,“长期主义”同样具有指导意义。请结合原文中的“长期主义”,谈谈它对当代青年学习与成长的启示。(6分)
答: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早 晨
王瘛坚
①列车再过十五分钟就要进站了,耳边传来列车员的声音:“各位旅客,前方停车站是……”列车员报出的那个城市的名字,一下子冲进了我的耳朵,顿时眼前浮起一张苍白的脸和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那是班长傅传广。十年前,他就是用这双眼睛盯着我说:“要是将来胜利了,再到这里来看看,那有多好啊!”这个愿望,傅传广同志是不能实现了。我忽然涌起了一个念头:下车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