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一中2026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430字。
2026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我讲要深入生活,有些同志人是下去了,但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并没有带着心,并没有动真情。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
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曹雪芹如果没对当时的社会生活做过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就不可能完成《红楼梦》这种百科全书式巨著的写作。鲁迅如果不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就不可能塑造出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
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有一位苏联诗人形容作家坐在屋里挖空心思写不出东西的窘态是“把手指甲都纹出了水来”。我们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正所谓“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最终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都是为了更鲜明、更独特、更透彻地说人说事说理。背离了这个原则,技巧和手段就毫无价值了,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
(摘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红色诗歌的经典化过程既与大众读者的文学接受有关,也与革命作家和进步作家的文学生产有关。从生产环节而言,红色诗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群众和大众读者的精神需求为生产目标;而从接受环节而言,人民群众和大众读者最终会选择具有人民性的红色诗歌文本作为经典作品反复品鉴和传诵。事实上,从经典化效果来看,真正具有人民性的红色诗歌经典的形式具有口传性,内容具有确定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不能匆忙、粗浅地了解人民,要“带着心”“动真情”,真诚地从人民身上学习。
B.拥有想象力是艺术创造的重要条件,但想象要有坚实的现实基础,文艺创作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C.现代派诗歌在语言和形式上的陌生化追求影响了其在大众读者中的口头传播,使其更适合书面阅读。
D.晋察冀诗人陈辉的《为祖国而歌》在语言和节奏上具有明显口传性,推进了红色新诗的人民性进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墙”比喻艺术创作者与人民的隔阂,“拆除‘心’的围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艺术创作者要真正地深入群众生活。
B.“象牙塔”喻指忽视或脱离现实生活的环境,材料一对“关在象牙塔里”这种脱离人民生活的文艺创作方式持否定态度。
C.“咀嚼”指揣摩和品味,“消化”指理解和吸收,这两个词生动地表达了文艺创作者要充分地品味生活,理解生活的观点。
D.“收件人”具有特殊含义,这里指的是读者,体现了读者在阅读红色诗歌时的接受者身份和直接掌握红色真理的引导性作用。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红色诗歌经典的“真理”的一项是()(3分)
A.可爱的中国,你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你养育了伟大的民族。我自豪你的悠久,数千年的狂风吹不折你挺拔的脊背。(方志敏)
B.易水萧萧啊,壮士吞仇敌;燕山巍巍啊,吓退匈奴夷;回思往古不少轰烈事,中华民族原有反抗力。(蒋光慈)
C.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徐志摩)
D.向前走去,冲去,喷着愤怒的火气……世界大同的火灾已经被我们煽起,在火中我们看见了天上的红霞,旖旎!(殷夫)
4.材料一的论证语言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分析。(4分)
答:
5.班级将要举办一场红色诗歌朗诵会,如果你向宣传委员推荐艾青于1942年在延安创作的《太阳的话》,请结合材料,阐明你的推荐理由。(6分)
答:
《太阳的话》
打开你们的窗子吧,打开你们的板门吧,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我带着林间的香气,我带着亮光和温暖,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快起来,快起来,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大地山河①
茅盾
住在西北高原的人们,不能想象江南太湖区域所谓“水乡”的居民的生活。所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也还不是江南水乡的风光。缺少那交错密布的水道的西北高原的居民,听说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总有点儿难以构成形象的罢?
没有到过西北——或者就是豫北陕西罢——如果只看地图,大概总以为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