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26
- 资源简介:
约5750字。
5.19《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学生能够积累文中重要的字词,如 “雄跨”“推崇” 等,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思维发展: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如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等,以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独特之处。
创意表达: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体会其作用,能够在写作中初步运用这些说明方法介绍事物。
文化传承: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光辉成就,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梳理文章结构,归纳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及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
2.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教学难点
1.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如 “大约”“可能” 等词的运用。
2.让学生领会中国石拱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
教学过程
任务一:精彩导入
“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是童年的开心与快乐;“二十四桥明月夜”是杜牧的感慨与浪漫;“小桥流水人家”是游子的渴望与温暖;“路转溪桥忽见”是辛弃疾的焦急与惊喜;“船到桥头自然直”是人们的乐观与豁达……桥总是连接着诗意,连接着美好,连接着浪漫。
“桥”为有何如此高的文学和美学价值?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茅以昇的《中国石拱桥》。
评价意图: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迅速融入课堂学习情境,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任务二:知识夯实
1.了解作者
茅以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江人,桥梁专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桥梁之父”。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撰写了大量介绍桥梁知识的文章,著有《中国桥梁史》《钱塘江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