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一中2026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8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5/10/2 16:51:4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9680字。

  2026届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节日本质上是一种由人为创造的社会性时间。简单来说,社会时间就是由社会所建构的时间,它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又通过诸社会活动来对自身加以表达。由于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与社会实践活动,因此社会时间的建构与表达也会有所不同。正如爱德华•汤普森所说的那样:"时间标志法取决于不同的工作条件及其与‘自然’节奏的关系。"而作为社会时间之一种,节日的建构也是与一个地区或民族的经济结构、社会传统、政治制度等紧密相关的,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
  历史上,中国一直是一个以农为本的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命脉与民众最主要的衣食之源。对广大乡村民众而言,农业生产还是他们一年之中最为主要的活动,并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节奏。一年之中,受自然节律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从种植到收获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律性特征,也即农事节律。与此相适应,乡村社会生活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性,从年初到年末,各种活动各有其时。农业生产活动有涨有落,于是乡村社会生活诸活动也必然会随之起起落落,一年四季各有其时,各种活动也就会巧妙配合而又有序地分布于时间与空间之中。而在农业是为最主要经济部门与乡村民众是最主要国民主体的情势下,整个国家或社会的时间生活安排亦必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以农为本"特色(当然牧区、渔猎区等例外)。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在其被创造与建构的过程中自然不可避免会受到农事节奏的影响。正如《说文解字》所言:"年,谷熟也。"因此在我国成形历法产生之前,农耕周期也就是庆典(庆典即节日)周期,而作为确定农时时间标准的节气也就是节日。也就是说,最初节日时间的排定与相关庆典周期的进行,是与农事周期完全一致的。一直到中古之前,节气还是祭祀日与民众社会生活的时间点,于是岁时节日也大多依傍着这些节气而产生。但中古以后,随着传统节庆体系的逐步完善与发展,其自然属性不断削弱,人文色彩不断增强,于是节日庆典与农事周期在时间的一致性上开始逐渐发生偏离,由此形成了独立于节气系统或者说农耕周期的节日系统。但虽然如此,节日系统与农事周期仍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比如在节期的选择上总是农闲多、农忙少,一些代表性节俗活动甚至会因农忙而移于其他时期举行。
  不过,虽然节日以农事周期为基础而产生,但作为一种时间制度,节日在民众年度时间生活过程中仍发挥着极为重要的节点作用。"节日"之"节",其本意为竹节,后引申为动物骨骼的连接之处。而将"节"与"日"相连,就是将一年中的时日分为不同的段落或阶段,所以所谓节日也就是时间的"截点",具有周期性、循环性等特点。因此,节日是传统民众年度时间生活中的重要"节点"。一年之中,节日庆典及其相关仪式,有规则地穿插于民众日常生活之中,从而形成一种"非日常"与"日常"交替变换的节奏起伏。这一节奏起伏,可使人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获得身心的放松与愉悦。正如台湾学者王尔敏所言:"每过一段勤苦辛劳之时域,前面即遇一个欢娱苏解之节日,解放身心,调节紧张。如此循环往复,在人民记忆中留存节庆之余味,忘却工作之辛苦。"
  但节日又不仅仅只是民众年度时间生活的"节点",还是具有"神圣性"的时间节点,承载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首先,节日反映出中国古人对天地自然的顺应与时序关系。正如张祥龙所认为的那样,"节"对中国古人来说不是外在的、偶然的,而是天、地、人本身的存在方式和运行节奏,是万物与人和谐相处的方式。其次,这种神圣性还表现在人们会在节日时进行诸多"神圣性"的活动。每个中国传统节日都有相应的代表性习俗活动,如春节的送旧迎新、迎神拜祖、亲友团聚、拜年贺正,端午节的吃粽子、龙舟竞渡、避毒驱邪、祭拜屈原,中秋节的吃月饼、祭月拜月与家人团聚等。而在这些活动背后,又反映出来的是传统中国人对自然时序、神灵信仰、先贤崇祀、祖先崇拜、亲情伦理、聚合团圆、家庭和睦、社会团结等的追求与尊崇,而这才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最核心内涵。从社会时间的角度来说,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用其他社会现象作为参照点来表达某一社会现象的变化或运动,即在事件与作为时间的参照系之间建立起一种附加的意义关系。因此,正是这些节俗活动本身及其所承载的精神文化内涵,才赋予了作为年度重要时间节点的节日具有了时间上的"神圣性",也由此奠定了其不同于"日常"的"非日常"性。
  (摘编自王加华《传统节日的时间节点性与坐标性重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会时间的建构与民族、时代的物质生产及社会实践相关,节日的地域性、民族性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B.中古以后形成的独立节日系统,因体系的逐步完善与发展,与农耕生活逐渐分离,已和农耕周期没有关联。
  C.节日具有周期性、循环性等特点,同时随机穿插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进而形成了一种交替变换的节奏起伏。
  D.中国传统节日与中华民族的经济结构、社会传统、政治制度等紧密相关,因而成为了一种外在的时间符号。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从"社会时间"的概念切入,为阐释节日的本质与特征奠定了理论基础,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逻辑。
  B.文中"节日"之"节"的本义及引申义的表述,体现了字义的变化发展,有助于理解节日在时间系统中的特点。
  C.作者引用台湾学者王尔敏的言论,是为了证明节日在生活中的实用效果,从而与后文强调的"神圣性"形成对比。
  D.文章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为例,表现出传统节日习俗活动所承载的精神文化内涵,从而使论述更具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其形成①。在我国成形历法产生之前,清明首先是②,然后才承载其他功能。但随着节庆体系的完善,清明节的自然属性逐渐淡化,③,扫墓祭祖、春游踏青等成为其代表性习俗活动。
  4.请简要说明原文中节日有哪些"非日常"性。(4分)
  5.历史上著名的兰亭雅集发生在上巳节,根据本文,谈谈《兰亭集序》的描述所呈现出的上巳节的精神内涵。(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黄河东流去【注】(节选)
  李准
  有心跟着山水走,
  又怕山水不到头。
  ----民歌
  李麦和长松等十几家人,来到寻母口时,已经入秋了。虽然赤杨岗离寻母口不到一百里地,他们在路上却走了一个多月。黄河发水后,遍地都是支流,再加上涨涨落落,木筏根本无法走。出来没几天,他们就把木筏卸了,用木料在当地换了点粮食,开始从旱路走。一路上也不知蹚了多少条河,过了多少渡口,到了寻母口时,各家的家具、衣服差不多在路上都被变卖光了。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