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0470字。
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对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发展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古代中国为何科技发展长期领先世界?中华文明具有怎样的科技文化基因?不妨从以下维度进行探究与阐释:
一是实用性与经验性。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首要特质是经世致用的实用导向,遵循“实用需求驱动—实践经验积累—技术优化迭代”的路径。古人按月记载星象、气象与农事,将北斗斗柄指向与二十四节气对应,形成“斗柄东指,天下皆春”的物候体系和“观天知时,因时务农”的系统认知。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摒弃玄虚之论,聚焦生产实效,强调精耕细作对土壤的保护,设计交替种植的轮作制度,利用豆类固氮特性恢复土壤肥力,皆为提升作物产量、保障人民生计。
二是继承性与连续性。中国古代建筑代代相传、推陈出新。宋代李诫编撰的《营造法式》,记载了木作、石作等13个工种的标准化做法,这些技术并非宋代独有,而是对秦汉以来经验的总结与提炼。以斗拱结构为例,汉代就已出现,经魏晋南北朝发展,至唐宋达到成熟。山西佛光寺东大殿的“五铺作双下昂”结构兼具承重与审美功效,斗拱从“单一承重”演化到“铺作体系”,在传承基础上不断精进。官方典籍系统保存技术规范之时,民间匠人还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工艺秘诀代代相传。
三是本土性与多元性。中国古代水利文明在和而不同、多元一体中铸就辉煌,都江堰是中原筑坝技术与蜀地治水经验交融的代表。李冰率众修建时,继承中原“疏川导滞”理念,吸纳古蜀“竹笼装石筑堤分水”工艺以及当地工匠的“鱼嘴分水”技术,创造性采用“无坝引水”方式,实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奇迹。元代大运河开凿可谓“跨区域协作”的典型,会通河段落差大、水流急,朝廷征调各地工匠参与,采用女真人的“闸坝航运”技术,实现“南北漕运畅通,商货骈集”的景象。
四是整体性与综合性。天人合一思想塑造了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整体性思维。区别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中医将人体视为缩微宇宙,以阴阳五行构建天人相应模型。《黄帝内经》提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这一理念贯穿中医诊疗始终,并具象化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明确健康是外在环境与内在气血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局部病灶的孤立表现。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构建人体健康六经辨证治疗体系,提出因时制宜的诊疗原则,形成春季疏肝、夏季清热、秋季润燥、冬季温补的动态平衡健康管理模式。
五是创新性与突破性。中国古代科技亦不乏突破性创新,包括本土技术改良和外来文明吸收转化。郭守敬编纂《授时历》,引入“岁差”概念,精度与现代公历仅差26秒。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传统数学侧重解决田亩计算等实际问题,“勾股定理”以“勾三股四弦五”的特例呈现,还未上升到普遍定理高度。徐光启、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时将西方“定义—公理—定理”逻辑体系与中国“实用算学”结合,推动“算术”向“代数”“几何”的转型,开启中国近代科学“理论先行”先河。
(摘编自张晓普《古代中国科技发展何以千年领先世界》)
材料二: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科学史是人类文明史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过,最古老而又最重要的中国文明对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贡献,还仍然为云翳所遮蔽,没有被人们认识。
虽然从耶稣会士17世纪初来到北京以后,中国的科学就已经逐步融合在近代科学的整体之中,但是人们仍然可以问: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期大致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论?如果事情确实是这样,那么,中国人又怎么能够在许多重要方面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人研究星象、气象,最初或许有玄虚成分,但主旨是用来指导农事活动,继而形成了独特的物候体系和系统认知。
B. 中医四诊合参的诊断方法和六经辨证的治疗体系,均体现了整体性思维,但在诊疗过程中缺乏对局部病灶的针对性分析。
C. 中国古代科技强调继承与实用,也不乏突破性创新,包括对西方文明吸收转化,传统数学就由侧重实例向理论先行转型。
D. 中国科学并非一直领先世界,而是长期停留在经验阶段,在理论方面存在弱点,没能在亚洲创造与欧洲相似 近代科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 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科技将经世致用 实用价值摆在首位,应需而生,应求而变,因而忽略发展工艺的审美功效。
B. 天人合一思想塑造的整体性思维,使中国产生有机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是近代科学主动选择的归宿。
C. 郭守敬编纂的《授时历》精度极高,为现代公历制定提供参考,说明中国文明对科技的贡献享誉世界。
D. 中国文明自古讲求兼容并蓄、合作共赢,在人类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今天,能为世界文明进步指明方向。
3. 下列教材中的内容,最适合作为材料一中某维度观点论据的一项是( )
A.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研究团队参考了《肘后备急方》,符合“创新性与突破性”维度中技术改良的特点。
B. 《活板》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记载,契合“继承性与连续性”维度中技术传承且精进的特点。
C. 《六国论》中齐国“与嬴而不助五国”最终灭亡的故事,能佐证“本土性与多元性”维度中文明交融发展的观点。
D. 《阿房宫赋》中“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的描绘,巧妙地呈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4. 李约瑟花费近50年心血撰著《中国科学技术史》,1954年出版第一卷即轰动世界。请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
5. 学界热议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科学传统曾如此发达的中国没有发展出可与西方分庭抗礼的近代科学,包含两个层面:中国科技因何在古代领先?又为何在近代停滞?请结合材料谈谈“李约瑟难题”在百年变局的今天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意义。
(二)阅读Ⅱ(共4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渡口
鲁彦周
那是前年春天。
你到过这水库的上游吗?那里山高路陡,一天只能看到几个小时的太阳,猴子成群结队,参天古木,绵延千里,无穷无尽的财富,正等待人们去开发。我去年是为了调查一种货源才到那里去的。
那天傍晚,我来到了大山脚下的渡口。水库还没修成,水流非常急,轰轰轰,哗哗哗,响得人头发晕。我在渡口一棵大树下坐了下来,因为翻了几天山,非常疲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