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9450字。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可以从各种各样的艺术史的分析中发现:寻找图文的对应关系,一直是其研究的关键所在。但是,有时图似乎是从属于文(文本)了。这是否无形之中有可能忽略了图本身的一些特殊性质?或者说,我们是不是还应该进一步寻找和关注图文不相对应的关联呢?
通常,人们习惯地以为,视觉是直观的、具体的和感性的,它就缺乏深刻而又复杂的意义蕴含。这样想当然,却是大有问题的。事实上,从历史的角度看,人是在使用和理解文字之前就在创造和接触图像了,也就是说,人与图像的关系史在时间的长度上远远超过了人与文字的关系史。为什么语言这一人的特殊能力在表达美的时候却有可能见绌于人的视觉的可能?因为,从历史的角度看,视觉系统的进化要比语言系统的进化长久得多,可能是超出了多少万年!在谈论人类文明的时候,人们却往往看重语言,尤其是作为文本的语言。可是,在文字还没有出现的史前时代,制作图像的历史早已经开始了,而且,这种对图像的执著及其体现出来的简约特点等,完全可能令今人赞叹不绝。野兽派大师马蒂斯曾庆幸自己的画与原始人的洞穴画有点像!图像的表现与传达不仅由来已久,一直没有中断地持续到了今天,而且,人们时常发现,用语言来描述视觉艺术的魅力就像诗人艾略特所形容的那样,“是对说不清的东西的搜罗/用的又是使不上劲的工具”。因而,没有理由认定,人对可视图像的把握就一定可以胜于对文字的读解,或者说,对于视觉图像的体会与读解的难度会亚于对文字构成的文本所进行的苦读细品。恰恰相反,有时,有关图像的言语进入和阐释可能显得更为复杂和艰难,人们不仅在面对人类先民运用文字之前的绘画(例如原始洞穴中的壁画)时还显得有点似懂非懂,而且,即使是对人类社会比较晚近的具象艺术的理悟与阐释也有相当的困难,或者说,把握起来总是有一定的限度,而不可能完全达到一种透明无碍的程度。
视觉图像超语言的特点(图文不对应)所导致的不确定的、多义性的特点恰是艺术的一种令人“识之愈真,乘之愈往”的迷人力量所在。那种可以一目了然,无须任何探究或回味的图像世界绝非艺术家的最高追求目标。图像世界变成一个富有挑战意味的体验与释义的空间,正是创造性心智与想象的一种结果。应该看到,恰恰是在创造性的图像维度里,蕴藏着特殊的文化能量和历史讯息。这就是说,图像所对应的是一个远比人们想当然的情景要丰富得多的阐释与鉴赏的文化空间。所以,德国文人库特•图霍尔斯基由衷地产生过“一帧图像胜过一千个语词”的感叹。一八八四年,英国著名美术批评家罗斯金也意味深长地强调过,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以这样三种方式撰写其自传书稿的:功绩卷、语词卷和艺术卷。我们要理解其中的一卷,就非得读过其他两卷才行;但是,在这三卷中,唯有最后一卷才是相当可信的。换一句话说,艺术有可能透过图像并在参照“功绩”和“语词”时,为人们认识自身提供最为深切而又独特的例证。从某种意义上说,由图像构成的艺术史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而且是文字组成的百科全书所无法替代的。
(摘编自丁宁《关联性:艺术史思考的一大纽结点》)
材料二:
作为百科全书式长卷的画师,张择端不可能是一位仅有画艺而无思想之人。《清》卷[注]是写实性绘画,但却非实地录像。画什么不画什么,是由画师的思想决定的。那么,《清》卷表达了张择端的什么思想倾向呢?这同样可以通过他作画时所处的政治环境来考察。画师创作此画时,北宋社会已进入经济繁荣而军事贫弱的时代。针砭时弊,关注国民民生,成为北宋文人讨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与图像的关系史在时间的长度上远远超过了人与文字的关系史,因而图像的意义蕴含要比文本深刻而又复杂。
B. 史前壁画虽然简约,但有时具有不确定的、多义性的特点,人们理悟与阐释这些图像时,往往有相当的困难。
C. 图像世界变成了体验与释义空间,是创造性心智和想象的结果,图像维度里蕴藏着特殊的文化力量和历史讯息。
D. 由图像构成的艺术史这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具有相当高的可信度,比文字组成的百科全书更为重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蒂斯认为自己的画作与原始人洞穴画相似,体现他对洞穴画简约特点的认可。
B. 库特•图霍尔斯基认为“一帧图像胜过一千个语词”,是因为图像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空间。
C. 《清明上河图》中避开清明常见欢娱场景,凸显社会隐患,是为了实现“画谏”的目的。
D. 徽宗不接受《清明上河图》,是因为写实性画风不符合他对立意与笔韵的要求。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中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
A. 立断斜阳吟不透,一声牧笛满林秋。 B.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C.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 D.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 材料一的首段前,原文配有一幅画《换信》。该画取材于威廉•莫里斯《人间天堂》中“塞西莉公主与女仆调换信件,从而将处死送信人改为成全姻缘”的故事。请结合材料,谈谈作者在此处配该图,旨在反映什么状况。
5.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阐述《清明上河图》的创作与解读体现了怎样的图文关系。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节选)
曹雪芹
凤姐吃毕饭,就有宁国府中的一个媳妇来领牌,为支取香灯事。一时登记交牌。秦钟因笑道:“你们两府里都是这牌,倘或别人私弄一个,支了银子跑了,怎样?”凤姐笑道:“依你说,都没王法了。”宝玉道:“怎么咱们家没人来领牌子做东西?”凤姐道:“人家来领的时候,你还做梦呢。我且问你,你们这夜书多早晚才念呢?”【补前文之未到】宝玉道:“巴不得这如今就念才好,他们只是不快收拾出书房